原发性高血压

内科 心内科 疾病百科

名称

原发性高血压

描述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着的95%以上;在不足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患者除了可引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预防

高血压病的预防不仅要降低高血压病患病率,更重要的是减少或延缓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高血压病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即针对高血压病高危人群,也针对普通人群,是在存在危险因素而尚未发生高血压时采取预防措施,二级预防是针对已诊断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系统地有计划地全面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发生并发症,实质上就是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等的一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高血压病危重患者的抢救,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同时也包括抢救成功后的康复治疗,显然,高血压病预防重点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1.一级预防措施
(1)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子,按中国最近制定的标准,体重指数>23时称为超重,减重的主要措施是限制过量进食,增加运动量。
(2)合理膳食:包括减少钠摄入,适当增加钾,钙,镁摄入,减少膳食中的脂肪。
(3)限制饮酒:有研究认为,饮酒与血压呈u型曲线关系,并存在阈值反应(40g酒精为阈值),为预防高血压,最好不饮酒;有饮酒习惯者,应戒酒或尽量少饮酒(<50m1/d)。 (4)增加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少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体力活动多者的1.52倍,因此,提倡坚持经常性的体力活动,尤其是有氧运动。 (5)心理平衡: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常使患者采取不良生活方式,后者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升高有关,因此应正确对待及设法缓解各种心理压力。 2.二级预防措施 高血压的合理治疗包括: (1)应用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抗高血压药物使血压降至正常。 (2)保护靶器官。 (3)兼顾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 (4)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以达最佳疗效。 3.开展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是根本途径 (1)医院健康教育: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施行医疗保健的同时,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实现三级预防。 (2)社区综合防治:建立防治网络,并进行人员培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基线调查及前瞻性心,脑血管病调查,人群分组和实施干预措施,对参加防治的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干预组实施三级预防措施。 4.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干预 几项人群研究表明,虽然随机临床试验已证实降低血压的益处,但是,经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及总病死率仍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观察表明,经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前者动脉硬化程度更严重,LVN更明显,因此提出,在产生高血压病并发症过程中,有多种危险因素参与,在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进行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干预。 (1)戒烟:戒烟能降低多种疾病包括卒中的危险性,对中青年尤为明显,35岁之前戒烟者与不吸烟者预期寿命无差异。 (2)降低胆固醇:冠心病危险性下降幅度与胆固醇下降幅度成比例,采用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使胆固醇下降1~1.5mmol/L(40~60mg/d)时,可使主要冠心病危险性下降l/5~1/3,此外,降低胆固醇也使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 (3)治疗糖尿病:UKPDS试验随访10年的结果表明,胰岛素和磺酰脲类降糖药可使糖尿病微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下降l/4,虽然冠心病有明显下降之趋势,但对大血管事件的影响尚不清楚。 (4)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脑卒中病死率,对无心血管病史者,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冠心病危险性,但是否降低卒中或总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尚不清楚,HOT研究证实,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mg,冠心病事件下降1/3,但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血管病病死率均无明显下降。 (5)其他危险因素的干预:有证据显示,减轻体重,运动,降低纤维蛋白原可改善心血管病危险性,但尚未被大型临床试验所证实,补充抗氧化类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降低半胱氨酸的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B12,降低尿酸水平可能有好处,但尚需大型临床试验证实。

病因

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尤其35岁之前;35岁之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升高幅度可超过男性,可能与女性妊娠,孕期及产后饮食习惯和内分泌变化有关,无论男女,平均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收缩压增高比舒张压更明显。
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体力劳动者高,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患病率高,且发病年龄早,其可能原因与生活紧张程度,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职业有关。
业已证实,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长期喝浓咖啡,膳食中缺少钙,饮食中饱和脂肪酸过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均可促使血压增高,相反,饮食中有充足钾,钙,镁和优质蛋白,则可防止血压增高,素食为主者血压常比肉食为主者低,而经常食鱼地区血压水平也往往较低,由此可见,饮食和营养因素对血压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吸烟不仅对呼吸系统有不良影响,也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并可使血压升高,烟草中烟碱和微量元素镉含量较高,吸入过多的烟碱和镉可导致血压升高。
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往往合并存在,而高血压和糖尿病常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因此减肥不仅可降低血压,对控制糖尿病和冠心病均有裨益。
高血压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属多基因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孪生子女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单卵双生者;父母均患高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相反,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某些先天性遗传基因与许多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
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不尽相同,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收缩压平均数比南方地区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其可能原因与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外,不同种族人群之间血压水平的差异,除上述因素外,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精神紧张,不良的精神刺激,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噪音,性格等均可能影响血压水平。
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下列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1.发病机制
(1)心输出量改变:
早期高血压患者常有心输出量增加,表明心输出量增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始动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可能与交感兴奋,儿茶酚胺类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有关。
(2)肾脏因素:
肾脏是调节水,电解质,血容量和排泄体内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肾功能异常可导致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肾脏还能分泌加压和降压物质,因此,肾脏在维持机体血压内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
肾近球细胞能合成和排泄肾素,肾素对血压有明显调节作用,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血压;肾脏也能分泌降压物质,如肾髓质间质细胞能产生前列腺素PGA,PGE等,它们具有调节肾血流分布,抑制钠的再吸收和扩张血管降压之作用,任何原因导致肾脏排泌升压物质增多或降压物质减少,以及两者比例失调,均可影响血压水平。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本系统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所组成,RAAS在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血容量,血管张力和血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肾素主要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排泌,它能促进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AN)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AngⅠ),AngⅠ极少生物活性,必须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才能对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和脑发挥作用,AngⅡ在氨基肽酶作用下可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AngⅢ),但AngⅢ收缩血管能力仅为AngⅡ的30%~50%,其加压作用仅为AngⅡ的20%,AngⅡ为强力加压物质,能使小动脉平滑肌直接收缩,也可通过脑和自主神经系统间接加压,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排泌醛固酮,后者具有潴留水钠,增加血容量作用,正常情况下,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三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相互反馈和制约,病理情况下,RAAS可成为高血压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年来研究证实,不同组织内(心脏,血管壁,肾,脑等)能自分泌和旁分泌RAAS,上述组织内RAAS排泌异常,在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收缩,心肌细胞肥厚和心肌细胞纤维化,使血管壁增厚,血管阻力增高,左心室肥厚和顺应性降低,以及血压持续升高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4)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通过细胞膜两侧钠与钾离子浓度及梯度的研究,已证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着内向的钠,钾协同运转功能低下和钠泵抑制,使细胞内钠离子增多,后者不仅促进动脉管壁对血中某些收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同时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加强了血管平滑肌兴奋-收缩耦联,使血管收缩或痉挛,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血压升高,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的基本原因是先天性遗传缺陷,而内分泌因素可能加重这一缺陷。
(5)交感神经活性增加:
交感神经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作用于心脏,可导致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心输出量增加;作用于血管α受体可使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血压升高,作为交感神经递质的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烈缩血管和升压作用,表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和活性增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6)血管张力增高,管壁增厚:
血液循环自身调节失衡,导致小动脉和小静脉张力增高,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活性物质(尤其是升压物质)敏感性和反应性增高,导致血管张力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血管平滑肌敏感性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特性改变和离子转运异常,尤其是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膜电位和膜稳定性降低,以及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有关。
(7)血管扩张物质:
机体内除升血压物质和系统外,尚有许多内源性减压(扩血管)物质和系统予以拮抗,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体内减压物质缺乏或功能降低也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另一原因,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功能缺陷,缓激肽释放减少,具有强烈扩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PG)类物质(如PGl2,PGF2和PGA2等)减少,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升高,此外,体内尚存在众多扩血管和降压物质,如心房肽(心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尿排钠激素,降压多肽以及肾髓质产生的降压物质减少,均可导致血压升高,血管内皮排泌的内皮细胞舒张因子(主要是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也具有强烈扩血管作用,一旦释放减少,相反由内皮细胞生成的血栓素和内皮素类缩血管物质增多,也是造成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8)遗传基因:
实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株的建立,为高血压与遗传基因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目前认为人类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基因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基因偏差原因不明。
(9)神经,精神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精神紧张可促进肾上腺素释放,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调,引起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交感兴奋和外周血管持续性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不少调节血压的活性物质,诸如血管紧张肽,血管加压素,内啡肽,P物质(substance P),脑啡肽,以及神经降压肽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等等,这些物质对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和血压水平调控中起一定作用。
(10)受体比例异常:
据报道,血压正常大鼠与盐敏感高血压大鼠的心脏β受体总体数目相同,但 β1与 β2受体的比例相差较大,盐敏感大鼠β1受体数目下调,而β2受体数目增多,表明这类高血压鼠在发生高血压过程中心脏β亚型受体(β2和β1)发生不同调整,有人对15例中年盐敏感高血压患者和15例血压正常者进行心肌纤维母细胞培养,测定α2,β2受体总数,结果受体数目不增加,高血压组 β2受体数目较正常人减少一半,从上述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心脏和血管的α和β受体数目和比例与正常者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可能是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11)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包括:
①胰岛素引起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使体内总钠增加,导致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机体为维持钠平衡,通过提高肾小球灌注压促进尿液排泄,从而使血压升高。
②胰岛素增强交感神经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可增加肾小管钠的重吸收,提高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
③胰岛素刺激H -Na 交换活性,该过程与Ca2 离子交换有关,使细胞内Na 离子,Ca2 离子增加,由此增强血管平滑肌对血管加压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和血容量扩张的敏感性,促进血压升高。
④胰岛素可刺激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血压升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发生,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具体患者而言,各人情况不一,上述诸因素的作用可各有所侧重,必须作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
2.病理
高血压早期可仅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和(或)全身小动脉张力增加,收缩或痉挛,随着高血压持续存在和病情进展,可引起全身性小动脉和靶器官的病理改变,其病损程度不仅与血压高低有关,且与血压波动幅度有关,也与有无其他危险因子(如同时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有关,高血压不仅可引起动脉壁肥厚,管腔变窄和硬化,且可促进血小板和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导致血管闭塞,心脏是高血压主要受累的靶器官,长期血压升高可引起左心室肥厚,早期心腔可不扩大,主要引起舒张功能不全,继之可血压升高,血管内皮排泌的内皮细胞舒张因子(主要是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也具有强烈扩血管作用,一旦释放减少,相反由内皮细胞生成的血栓素和内皮素类缩血管物质增多,也是造成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1)动脉:高血压早期小动脉主要表现为收缩和张力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通过影响血管内皮与平滑肌细胞,内膜通透性而使动脉壁发生改变,表现为内膜表面不光滑,不平整,继之动脉壁通透性增加,循环中红细胞,血小板可进入内膜并黏附于该处,平滑肌细胞由中层游移至内膜沉积与增生,内膜变厚,结缔组织增多,于是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可导致小动脉硬化,此外,高血压时血流的涡流增加,可加重血管内膜损伤,有利于血小板和脂质黏附和沉积于血管壁,且可引起血管伸张,刺激平滑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使动脉壁清除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能力降低,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易患因子。
(2)心脏:心脏是高血压主要靶器官之一,本病可导致心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长期血压升高使心脏持续处于后负荷过重状态,可引起左心室肥厚,主要表现为左室向心性肥厚,即室壁,室间隔呈对称性肥厚,心室腔不扩大,多见于外周阻力明显增高而心输出量相对低又无心衰的高血压患者;心输出量相对高或有反复心衰的患者,可表现为离心性肥厚,即心室腔扩大,但室壁与室腔比例不增加。
高血压引起左室肥厚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也与各种神经激素和某些活性物质有关,以往认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是左室肥厚的刺激物,除此以外,目前认为内皮素-1,胰岛素以及来自血小板生长因素(PDGF),生长反应基因-1(EGr-1)都是心肌生长诱导者,而EGr-1产物可能是第三信使,此外,容量因素在致左室肥厚中也起重要作用,左室肥厚和高血压引起冠状动脉硬化和(或)粥样病变是高血压心脏损害的病理基础。
左室肥厚(1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和重塑是心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它是引起心衰,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决定因素之一,心室重塑是指心室结构的改变,引起心室肌质与量的异常,心室容量增加,心室形态和几何构形的改变,重塑常是一种自身不断发展(self-perpetuating)的过程,左室肥厚和重塑的本质和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心肌细胞肥大:与高血压长期机械性牵拉和心肌内血管紧张素Ⅱ激活,以及儿茶酚胺活性增加,刺激胎儿型异构收缩蛋白合成增加有关,该类蛋白寿命为4~5年,而正常心肌细胞可存活90~100年,因此,该类胎儿型蛋白增多不仅使心肌耗氧和耗能增加,而心肌收缩力却增加不多,故易导致心衰和心肌寿命缩短。
②心肌间质纤维化:系间质成纤维细胞肥大增生,间质胶原含量增加所致,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可激活和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肥大,心肌间质纤维化使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纤维化分为反应性纤维化和修复性纤维化,前者的特点是沿血管周围堆积并向四周放射,多见于高血压病等;后者系心肌坏死修复性纤维胶原增生,目前认为心肌纤维化主要与循环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有关,而左室肥厚与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有关,高血压患者常有循环和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激活。
③冠脉改变: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外膜纤维化,中层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内膜玻璃样变和内皮细胞损伤,增生,使冠脉狭窄和血流阻力增加,且可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高血压不仅可导致冠心病,也可引起小冠脉病变,最终导致左室肥大和心功能不全。
(3)肾脏:原发性良性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由于病情进展缓慢,因此老年患者患病率较高,它是高血压性肾脏病的病理基础,以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硬化为主,继之可引起肾实质缺血,萎缩,纤维化和坏死,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而肾脏病变又可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早期和轻度高血压患者肾脏体积正常,中重度和晚期病人肾脏可轻至中度缩小,被膜下皮质表面可呈细颗粒状凹凸不平,光镜检查有弓形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管腔变窄,入球小动脉透明样变性,免疫荧光检查,在病变部位常有免疫球蛋白IgM,补体C3及β2微球蛋白沉积,此外,肾小管,肾间质和肾小球可呈继发缺血性改变。
恶性高血压可引起广泛性急性小动脉损害,肾脏常遭受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增殖性内膜炎,管腔显著变窄,甚至完全闭塞,管壁中层变薄,内皮变薄或断裂,小动脉可呈黏液样变性或纤维蛋白变性,但无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由于肾血管网严重损害,使肾实质可发生缺血性坏死,变性和纤维化,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4)脑:脑部是高血压最主要靶器官,也是国人患高血压病最主要致死或致残的原因,我国因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和(或)脑梗死]的发生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高血压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比正常血压者高6倍;而西方国家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累及心脏,可引起心力衰竭和并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较低,两者有较大差异。
高血压脑部病变主要继发于脑血管病变,由于高血压可导致脑部血管某些薄弱部位形成动脉瘤,且多见于内径为100~300μm的微小动脉,这种微动脉瘤首先由Charcot和Bouchard于1872年发现,因此也称为Charcot-Bouchard微动脉瘤,该瘤多分布于基底神经节的穿通动脉供应区和壳核,苍白球,外囊,丘脑及脑桥处,少数分布于大脑皮质和小脑,微动脉瘤管壁较薄,中层和弹力层常被结缔组织替代,内膜因经常遭受高压血流冲击而破损,一旦微动脉瘤破裂可产生相应部位出血症状,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高血压有利于低密度脂蛋白由血管内膜进入管壁,导致血管壁脂肪玻璃样变性或形成纤维素样坏死,后者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或高血压较严重的患者,上述血管病变可使血管顺应性降低,管壁僵硬和脆性增加,易引起破裂出血。
高血压也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多见于老年人和单纯收缩压增高或以收缩压增高为主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可导致脑动脉硬化,管腔变窄或闭塞,临床上多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基底动脉的穿通支,由于管腔闭塞或狭窄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可形成腔隙样脑梗死,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
(5)其他:高血压可累及全身所有器官,眼部病变也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以眼底动脉硬化和视网膜病变最为重要,可表现为眼底血管痉挛,收缩,渗出,出血和视盘水肿,可导致患者视力降低和出现眼部症状,此外,高血压也是引起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原因。

症状

头胀
神经性头痛
健忘
自主神经反射
心肌肥厚
耳鸣
颅内高压
头痛头晕
多梦
眩晕

医保范围

患病率

原发性高血压跟遗传有关,患病人群一般在10%左右,50岁以上患者在15%左右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高血压脑病
主动脉夹层

治疗科室

内科
心内科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比较长,需要长期服药

治愈率

这个疾病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后不再加重,治疗有效率在50%以上

常用药物

苯磺酸氨氯地平胶囊
清脑降压胶囊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医学检查

血清载脂蛋白E测定
心电图
血心钠肽(ANP)
眼底检查
血管紧张素Ⅰ
尿常规
肾功能检查
内皮素
寒冷性升压试验
肾素活性

建议食物

鸭蛋
鸡蛋
鸡肉
绿豆

饮食禁忌

干腌菜
啤酒
白酒
咸鸭蛋

建议饮食

菠菜豆腐汤
双菇番茄黄瓜紫菜汤
瑶柱生菜白菜汤
冰糖绿豆苋菜粥
菠菜双蛋羹
卷心菜菠萝汁
海带果菜汁
三文鱼饺

建议药物

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
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替米沙坦片
呋塞米片
马来酸氨氯地平片
苯磺酸氨氯地平胶囊
脑立清丸
缬沙坦胶囊
厄贝沙坦片
地巴唑片
盐酸特拉唑嗪胶囊
羟苯磺酸钙胶囊
硝苯地平缓释片Ⅰ
可乐定控释贴
盐酸贝那普利片
赖诺普利片
卡托普利片
卡维地洛片
清脑降压胶囊

药物详细信息

丽珠优可苯磺酸氨氯地平胶囊(苯磺酸氨氯地平胶囊)
吉林恒金清脑降压胶囊(清脑降压胶囊)
葵花脑立清丸(脑立清丸)
曼欣琳盐酸特拉唑嗪胶囊(盐酸特拉唑嗪胶囊)
浦美特(替米沙坦片)
杭州民生卡托普利片(卡托普利片)
上海信谊赖诺普利片(赖诺普利片)
东北制药呋塞米片(呋塞米片)
新亚富舒盐酸贝那普利片(盐酸贝那普利片)
嘉瑟宜(替米沙坦片)
安内强(替米沙坦片)
怡方(缬沙坦胶囊)
普罗新希马来酸氨氯地平片(马来酸氨氯地平片)
多贝斯(羟苯磺酸钙胶囊)
伊达力(厄贝沙坦片)
络德(卡维地洛片)
拉美亚马来酸依那普利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瑙珍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
宜欣硝苯地平缓释片Ⅰ(硝苯地平缓释片Ⅰ)
天津亚宝地巴唑片(地巴唑片)
唯压平可乐定控释贴(可乐定控释贴)
国药硝苯地平缓释片(Ⅰ)(硝苯地平缓释片(Ⅰ))
勤可息(马来酸依那普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