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

疾病百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名称

类丹毒

描述

类丹毒(erysipeloid)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insidiosa),亦称为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iae)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与职业有关,多发生于接触鱼肉的手部,引起类似丹毒样损害,可伴有全身症状。

预防

1、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
2、加强个人防护,防外伤。
3、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如牛、羊肉及海鲜等偏热的食物及辛辣的食物在发病时都不能吃。
4、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过度劳累,能耗伤人体的气血,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应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
6、紫外线照射。平素应用养成勤洗脚的良好习惯,保持下肢清结卫生,应勤晒袜,有条件者可以经常更换鞋袜。
7、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尚须继续用药数日,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
8、本病痊愈后,往往在原发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应保护原发部位,防止意外撞伤、虫叮、蚊咬或用力搔抓。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红斑丹毒丝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属丹毒丝菌属,为革兰阳性杆菌,在土壤及鱼类,猪,鸟类动物体表及肠道等处都有本菌分布,马,羊等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也可感染,从事肉食业,皮毛业,渔业等人员及兽医,炊事员等,可通过手部的割扎伤或细微破伤而接触感染致病。
(二)发病机制
人类感染本病,主要是由于接触了带菌的猪肉或鱼类,故发病与职业有关,易侵犯从事屠宰业,肉食业,皮毛业,渔业等人员以及兽医,炊事员等,传染途径多通过手部的割扎伤或细微破伤而发病,家庭妇女可因洗鱼切肉时,手指被鱼刺刺伤或被刀切伤而引起感染,但也有无明显外伤史,单纯接触而发病的。

症状

指(趾)肿胀
剧痛
败血症
丹毒样外观
低热
毒血症
盘状红斑
瘙痒
丹毒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心内膜炎

治疗科室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

2-4周

治愈率

85%

常用药物

环酯红霉素片
头孢泊肟酯胶囊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医学检查

皮损
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
浆细胞

建议食物

鸡内金
葵花子仁
绿豆
黑豆

饮食禁忌

虾皮
虾米
田螺
河虾

建议饮食

木瓜炖带鱼
清蒸带鱼
海带粳米粥
海带果菜汁
双菇番茄黄瓜紫菜汤
紫菜豆腐羹
萝卜生菜汤
拌生菜

建议药物

头孢泊肟酯胶囊
环酯红霉素片

药物详细信息

达发新(环酯红霉素片)
亮博(头孢泊肟酯胶囊)
搏沃欣(头孢泊肟酯胶囊)
冠沙(环酯红霉素片)
冠沙(环酯红霉素片)
欧爽(头孢泊肟酯胶囊)
浙江亚太头孢泊肟酯胶囊(头孢泊肟酯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