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

疾病百科 肝病

名称

肝包虫病

描述

本病是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绝大多数因误食犬绦虫卵,在胃、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后,经门静脉至肝脏发育成包虫囊肿。少数系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虫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肝包虫侵犯右叶最多,左叶和左、右两叶者均较少。临床分两种类型:
①单房性包虫病(包虫囊肿或囊性包虫病),是有包膜的囊状体,生长缓慢,囊的内壁(生发层)向腔内长出子囊,子囊内壁长出头节。
②泡性包虫病。在肝内形成灰白色质硬的小囊泡,不含囊液而含豆渣样物质。

预防

1、预防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
2、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
3、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
4、注意个人卫生;
5、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病因

疾病病因
犬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马,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犬缘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当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食物,即被感染。吞禽的虫卵在入的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
病理生理
进入肝内的棘球蚴,先发育为小的空囊,即初期的包虫囊肿,其中不含头节;随着囊体逐渐增大,形成包虫囊肿,亦即内囊。内囊又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多层的角皮层,有弹性,如粉皮样,呈白色半透明;内层为生发层,很薄,实际上是包虫的本体. 能产生很多头节和生发囊。生发囊脱落后,形成与母囊结构相同的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孙囊。头节绝大部分附着于囊壁或沉积在囊底形成“包虫囊沙”。在包虫囊肿生长过程中,由于人体组织的防卫反应,在其周围形成一层纤维性包膜,称为外囊;其厚度约为3—5mm左右,可发生钙化。 包虫囊肿多为单发性,约有1/4为多发性。囊肿生长缓慢,小者如葡萄大小,大者囊内容积可达20000ml。包虫囊液透明,呈弱碱性,含有大量头节和子囊,以及少量无机盐和蛋白质。少量囊液渗至囊壁外,为人体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破人体腔,大量囊液被吸收,可产生过敏性反应或休克,甚至造成死亡。囊内生发层、子囊和头节除因营养不足可变质死亡外,也可由于囊壁发生破隙.胆液内侵或合并感染后而失去生机,使囊液和生发层变成黄色胶样体,甚至发生钙化。囊肿亦可继发细菌感染。

症状

脾肿大
上腹不适
腹部肿块
呼吸困难
腹水
腹胀
腹痛
恶心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25%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性

消化道传播

并发症

腹痛

治疗科室

肝病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

1-2个月

治愈率

60%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医学检查

包虫病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肝、胆、脾CT检查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的病原检查
十二指肠液和胆汁寄生虫检查
肝脏超声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肝表面状态和边缘
肝脏震颤试验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药物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