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

内科 消化内科 疾病百科

名称

巴雷特食管

描述

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称Barrett食管,又称巴雷特食管。普遍认为是获得性,并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异位柱状上皮残留于食管可在食管任何部位发生。其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

预防

日常预防
改变生活方式是与防泛酸烧心的最好办法尽量少吃高脂肪餐巧克力咖啡糖果红薯土豆芋头;严格戒烟和停止饮酒。
少吃多餐餐后不宜马上躺下睡前2—3小时最好不要进食。
如果晚上容易反酸最好在睡眠时把床头抬高10—20厘米都会有帮助的,另外我们认为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也十分大,像焦虑抑郁都会让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紧张的时候注意缓解压力也同样重要。   

病因

从胚胎学角度来讲,人体胚胎发育至3~34mm时(4个月以前),原始前肠(食管的前身)黏膜被覆柱状上皮,发育至130~160mm(18~20周)时,鳞状上皮开始替代柱状上皮,这种变化由食管的中央开始并逐渐向胃和口腔两端发展,至出生前全部完成,这种延伸如受到任何阻碍,都可能导致食管下段于出生后仍然被覆柱状上皮及食管上段残留柱状上皮细胞。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一项尸检结果证实,在死产婴儿的食管就发现有柱状上皮。
目前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还发现,一些外科手术后,如食管肌层切开术,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术以及胃食管侧侧吻合等手术后均可发生Barrett食管,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完整性,造成胃酸和胆汁反流或食管及胃排空障碍,此外,也有报道化疗药物可使食管黏膜损伤,导致Barrett食管。
发病机制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
①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
②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
③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BE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柱状上皮从胃向上延伸到食管下段1/3~1/2,多限于食管下段6cm以内,而黏膜下层及肌层结构正常,其柱状上皮有3种组织学类型:
1.胃底腺型类似胃底胃体上皮,含有小凹和黏液腺,具有主细胞及壁细胞,能够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但与正常黏膜相比,这些腺体稀少且短小。
2.胃贲门交界型以贲门黏液腺为特征,表面有小凹和绒毛,小凹及腺体表面由分泌黏液的细胞所覆盖,其中缺乏主细胞和壁细胞。
3.特殊型柱状上皮类似于小肠上皮,表面有绒毛及陷窝,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与正常小肠吸收细胞不同,无明确的刷状缘,胞浆顶端含有糖蛋白分泌颗粒,不具备脂肪吸收功能,因此相当于不全性肠化生上皮,此型最常见。
Barrett食管可形成溃疡,称为Barrett溃疡,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溃疡较深陷,故容易穿孔,如溃疡穿透食管壁,可并发胸膜和纵隔化脓感染或纵隔组织纤维化和周围淋巴结炎。

症状

恶心与呕吐
胸骨后疼痛
吞咽困难
便血
烧心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01%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

治疗科室

内科
消化内科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

10-30天

治愈率

35%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医学检查

上消化道X线钡餐
胃钡餐造影
食管钡餐透视
脱落细胞检查

建议食物

鸡蛋
芝麻
莲子
核桃

饮食禁忌

鹿肉
白酒
鸡肝
杏仁

建议饮食

莲子芡实粥
白果莲子粥
莲子芡实荷叶粥
莲子瘦肉汤

建议药物

药物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