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乳腺癌

疾病百科 肿瘤外科 肿瘤科

名称

绝经期乳腺癌

描述

乳腺癌对所有年龄的妇女都是一个严重威胁,绝经后严重的肥胖及中心性脂肪堆积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在围绝经期后服用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机会,高水平的催乳素亦会增加乳腺癌发病。

预防

到目前为止,虽然在乳腺癌病因学领域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及调查,提出了各种病因学假说,但还未发现引起乳腺癌的真正病因,要像对待病因明确的传染病那样对乳腺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似难实现,因而人们寄希望于乳腺癌的普查,希望在人群中早期发现与检出那些尚未出现临床较明显症状的早期乳腺癌病人,许多国家通过各自实践,证明了乳腺癌的二级预防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有效途径。
1.病因及发病学的预防(一级预防)
乳腺癌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何开展一级预防,目前考虑的可行途径有3条:①研究清楚癌肿的病因,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固然是预防癌的根本途径,但恐非短时期内所能做到的;②发病学的预防,目前多认为人体内经常有细胞发生突变或癌变,但并非都能发展为癌,有癌细胞一旦出现,便可被免疫监视系统识别而被排斥掉,因此健全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③及时和正确地治疗乳腺癌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在防止乳腺癌发生上是有实际意义的,也是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
目前应在已获得的乳腺癌流行因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妇女的防癌知识宣教工作,可行的措施为控制高脂肪膳食及减肥,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资料均证明,日本每天食肉,蛋白,黄油,干酪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要提高1.1~2.83倍,而每人每天猪肉摄入量与乳腺癌的相关系数最高,次为脂肪摄入量,高个子(>155cm)及肥胖(>65kg)妇女较瘦小的妇女危险性高11.5倍,膳食对身高,体重及初潮年龄的影响是明显的,可能直接影响乳腺癌的发病,其机制可能是影响激素的分泌和代谢,美国于1984年开始在乳腺癌高危险因素妇女进行降低膳食脂肪摄取的干预试验研究,要求参加试验的人将食物脂肪由40%降至20%,观察的终点乳腺癌发病率降低,食物干预试验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使受试对象坚持食物干预措施,目前能做到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防癌普查人员加强对试验对象的联系和督促,这在大规模预防试验中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受试者坚持合作。
2.提倡乳腺癌“三早”(二级预防)
“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乳腺癌的预防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死亡报告制度,加强基层初级保健单位的建设是乳腺癌“三早发现的关键”,基层保健应掌握乳腺癌危险人群并登记造册定期观察,目的在于提高“三早”的机会,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早期发现早期乳腺癌是“三早”的核心与关键,近年由于卫生知识较普及,门诊已能发现少量早期乳腺癌病人,但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早期乳腺癌病人未得以诊治,因此,需开展防癌普查,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并推行妇女乳腺自我检查法,为早期发现乳腺癌可应用流动检查车将乳腺干板照相,B超,细胞学检查设备等结合起来到基层单位普查,以发现与掌握乳腺癌高危人群并定期随访随诊,美国肿瘤协会普查主要依靠乳腺X线摄片,全部乳腺癌病人有48%可单凭乳腺摄片发现,该协会于1984年建议:
①有乳腺疾病表现者,不论年龄大小,均应经常体检并行乳腺摄片;
②35~40岁妇女应摄基本乳腺片,对已发现有乳腺可疑病变者,应力争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在X线指导下行针吸细胞学检查,B超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综合诊断,可望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早期治疗常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3.促进病人康复(三级预防)
对早,中期乳腺癌积极手术,并开展对各种乳腺癌适应证,禁忌证及疗效的比较,观察及研究,积极施行并研究,改进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对晚期乳腺癌应加强综合疗法的应用以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对已生存的病人加强随访观察,采取措施促进其康复,并对病人开展整形,心理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根本病因尚未能完全了解,但有些因素可能是诱发乳腺癌的重要因素,严重的肥胖及中心性脂肪堆积的成年妇女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肥胖可能通过雌激素生物利用度和脂类代谢影响乳腺细胞,卵巢内分泌在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雌激素和孕激素是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分泌激素,初潮年龄早于13岁,行经40年以上的妇女的乳腺癌危险性较一般妇女要高1倍多,乳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哺乳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且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但在围绝经期后长期服用雌激素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机会,高脂饮食,饮酒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与非饮酒者相比乳腺癌风险增加11%,患有乳腺纤维囊性病者乳腺癌的风险可增加2~4倍,遗传因素在乳腺癌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已证实至少存在两种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分别定位在17和13号染色体上,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抑癌基因,BRCA1或BRCA2的遗传性突变携带者一生中有高达90%的乳腺癌患病风险,约有5%~10%的乳腺癌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异黄酮(Isoflavone)它有潜在抗癌作用,饮食中异黄酮的主要来源是黄豆,新加坡的一个研究称,绝经前妇女每天摄入≥55g豆类食品者,乳腺癌危险减少60%,日本也有同样报道。
其他因素如环境的污染,有机氯杀虫剂,放射线等皆有致癌作用,更多的致癌因素仍在探索中。
(二)发病机制
1.发生和增长
乳腺癌主要起源于乳腺较小导管,而源于小叶和末端导管癌很少,近40年来,人们通过全乳腺大连续切片法及对其早期演发过程和癌组织观察,认为乳腺癌的起源往往不止一个灶区,而是多个灶区,源自多个散在分布的不典型增生,即多灶性发源学说,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反应不一,癌变可以从最易患细胞群一处或多处发生,临床上乳腺癌多位于右侧,外上象限多于其他象限,其原因不明。
乳腺癌的增长速度介于某些快速增长肉瘤及缓慢增长的鳞状细胞瘤之间,有人根据乳腺癌倍增时间推算,认为一个上皮细胞恶变为癌细胞后,须经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在临床表现出来,当肿瘤直径达1cm时,半数在2年前已有了转移,还有人根据病人自述情况,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乳腺癌在3个月内直径增加约1cm,在一定的时间里,肿瘤增长速度越快,预后越差。
2.浸润和转移
(1)浸润:当乳腺管上皮细胞癌变后,首先在管腔内生长,随病程进展癌细胞侵犯周围腺组织或沿筋膜间隙扩展,引起结缔组织反应增生,然后再侵入乳管周围淋巴管,随瘤体不断增长,终于累及乳腺皮肤,胸大肌筋膜及胸肌组织并与之固定,浸润性强的癌如硬癌,晚期可侵犯胸壁的肋骨和肋间肌。
(2)淋巴道转移:已证实淋巴道转移主要是以癌细胞栓的方式随淋巴液流向淋巴结,癌细胞侵犯淋巴结后,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断增殖,直到累及整个淋巴结,进而癌组织可穿透淋巴结被膜向膜外浸润,近年,国外学者对区域淋巴结抗拒癌栓扩散能力的研究证明,区域淋巴结可暂时阻抗癌细胞,但淋巴管之间有一些互相交通的管道,进入到输入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有时可循短路绕过前面淋巴结,这解释了何以有时癌瘤会越过一个淋巴结而转移到下一个淋巴结,而且有时不经淋巴结而直接进入胸导管汇入血道,还有人证实,循环血中的癌细胞可重返淋巴系统,后再经胸导管入血循环,另外,淋巴管与静脉间有许多吻合支,故有人提出乳腺癌自发生始即为全身性疾病,单纯手术已失去根治意义,乳腺癌最常转移的淋巴结为腋窝淋巴结,乳内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乳内淋巴结是否受累,除受病程程度影响外,尚受肿瘤的位置影响,肿瘤仅位于乳腺内侧时易出现内乳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晚期表现,系癌细胞通过腋窝顶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然后沿锁骨下静脉扩散转移的结果。
(3)血运转移:乳腺癌晚期,癌瘤可经血道转移到远处器官,主要为肺,肝与骨骼,其转移途径:
①血管侵犯,癌组织侵犯静脉壁入血转移是最常见的途径,此种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分化越低,静脉受侵率也越高。
②经淋巴途径进入血管,侵入淋巴管的癌细胞可随淋巴液流入胸导管或右淋巴管导管,分别在左右两侧颈静脉角附近流入体静脉,引起血道转移,③渗入血道,当癌瘤受意外创伤,癌灶内血管壁出现缺损,且瞬间血管外压力超过血管内压力时,癌细胞可经血管壁破口渗入血道,其他如检查癌瘤手法过重或活检方法不当,都可使癌细胞入血,因此在检查,活检或手术时,操作必须轻柔细致,以免造成人为播散。
各脏器转移:
①肺转移,肺为乳腺癌的首发转移器官,肺出现转移后,随之也将发生周身的多发性转移。
②胸膜转移,多继肺转移后而侵犯胸膜所致,胸膜受累后所引起的胸膜痛和胸膜渗液常为肺转移的首发症状,而肺实质可能尚无异常发现。
③骨转移,乳腺癌很容易发生骨转移,以脊椎骨和盆骨为最多见,其次为肋骨,股骨,肩胛骨和颅骨,肘及膝关节远端的骨转移极为少见,一般说来,乳腺癌病人有骨骼转移者,首先感觉受累的骨骼有明显疼痛,压痛或叩痛,疼痛为持续且逐渐加重,通常夜间最为剧烈,骨扫描对于骨转移诊断是一个很敏感的方法。
④肝转移,为少见的一种转移,早期很难发现,⑤对侧乳腺转移,预后不良。
3.乳腺癌的分期
(1)TNM分期:
①T-原发肿瘤:
TX :原发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0:原发瘤未查出。
Tis :原位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无肿块的乳头Paget病),伴有肿块的乳头。
Paget病按肿块大小分类:
T1:原发灶最大径<2cm。 T1mic :微小浸润性癌,最大径≤0.1cm。 T1a :肿瘤最大径>0.1cm,≤0.5cm。
T1b:肿瘤最大径>0.5cm,≤1.0cm。
T1c:肿瘤最大径>1.0cm,≤2.0cm。
T2 :肿瘤最大径>2.0cm,≤5.0cm。
T3:肿瘤最大径>5.0cm。
T4: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括胸肌)。
T4a :肿瘤侵犯胸壁。
T4b: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溃破或卫星状结节。
T4c:T4a和T4b并存。
T4d :炎性乳腺癌。
②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曾经切除)。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3:同侧内乳区淋巴结转移。
③M-远处转移:
MX:不能肯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L:有远处转移(包括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病理学分期(PTNM):
①PT-原发肿瘤:与T分类一致,要求标本周围切缘应无肉眼可见肿瘤,镜下才能发现的癌灶不影响分类。
②PN-区域淋巴结:要求手术切除的标本最少需包括腋下低位组(Lovel I)淋巴结,并且一般需包括6个或更多数目淋巴结。
PNx: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手术未包括该部位或过去已切除)。
P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P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PN1a:只有微小转移灶≤0.2cm。
PNlb:淋巴结转移灶>0.2cm。
PNlbI:转移淋巴结1~3个,转移灶>0.2cm,<2.0cm。 PNlbⅡ:转移淋巴结≥4个,转移灶>0.2cm,<2.0cm。 PNlbⅢ:淋巴结转移灶侵出包膜,<2.0cm。 PNlbⅣ:转移淋巴结>2.0cm。
PN2:同侧腋窝多个转移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PN3:同侧内乳区淋巴结转移。
③PM-远处转移:与临床TNM分期的M相同。
(3)组织病理学分级(G):
Gx:不能判断分化程度。
G1:高分化。
G2:中度分化。
G3:低分化。
(4)手术治疗后有无残存瘤情况分类(R):
Rx:无法肯定有无残存瘤。
R0:无残存瘤。
R1:镜下可见残存瘤。
R2:肉眼可见残存瘤。
(5)临床分期: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A期:T0NlM0 T1N1M0 T2NOM0。
ⅡB期:T2N1 M0 T3NOM0。
ⅢA期:TON2Mo T1N2Mo T2N2M0 T3N1.2M0。
ⅢB期:T4任何NM0 任何TN3M0。
Ⅳ期:任何T任何NML。

症状

绝经
乳头发炎
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增厚
乳头溢液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1%-0.002%(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本病患病率约为0.001%-0.002%)

易感人群

女性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乳腺癌皮肤转移

治疗科室

肿瘤科
肿瘤外科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内分泌治疗
化疗
放疗

治疗周期

3-6个月左右

治愈率

35%(外科手术治疗)

常用药物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甲睾酮片

治疗花费

治疗方法和治疗周期不同,费用不同

医学检查

血管造影
肿瘤标志物检测
乳腺导管造影
浆细胞
c-erbB-2基因检测(c-erbB-2,neu,HER-2)

建议食物

南瓜子仁
葵花子仁
白果(干)
赤小豆

饮食禁忌

鹿肉
鸡肝
杏仁
松子仁

建议饮食

花样果肉薏米粥
香菇薏米饭
丝瓜汤
炒丝瓜
双皮鲫鱼
清炖鲫鱼
猕猴桃西米粥
猕猴桃苡仁粥

建议药物

氟尿嘧啶注射液
甲睾酮片
西黄丸
苯丁酸氮芥片
复方氟尿嘧啶口服溶液
复方斑蝥胶囊
己烯雌酚片
醋酸甲羟孕酮分散片
尿嘧啶替加氟片
鲑降钙素注射液
醋酸甲羟孕酮片
复方环磷酰胺片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

药物详细信息

圣泰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力生制药甲睾酮片(甲睾酮片)
孚泰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倍恩(醋酸甲羟孕酮分散片)
海普氟尿嘧啶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
宜利治(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
密盖息(鲑降钙素注射液)
留可然(苯丁酸氮芥片)
瑞晴复方斑蝥胶囊(复方斑蝥胶囊)
乐仁堂西黄丸(西黄丸)
南京瑞尔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金花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精一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同仁堂西黄丸(西黄丸)
天士力西黄丸(西黄丸)
柯爱立复方斑蝥胶囊(复方斑蝥胶囊)
合肥久联己烯雌酚片(己烯雌酚片)
九寨沟西黄丸(西黄丸)
金世复方环磷酰胺片(复方环磷酰胺片)
深圳三顺复方氟尿嘧啶口服溶(复方氟尿嘧啶口服溶液)
博莱优福定尿嘧啶替加氟片(尿嘧啶替加氟片)
益民醋酸甲羟孕酮片(醋酸甲羟孕酮片)
信谊醋酸甲羟孕酮片(醋酸甲羟孕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