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湿热

中医科 中医综合 疾病百科

名称

下焦湿热

描述

下焦湿热,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等处,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闭、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结、小腹胀痛,或带下黄白而腥臭、身热口渴、身重疲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为常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治疗大法宜清热利湿。

预防

下焦湿热为湿热证的一种,日常保健同湿热证。湿热证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少喝酒(湿热之性最大)、不酗酒;饮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腻食品、甜味品、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特别要戒除烟酒。多食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扁豆、薏苡仁等。

病因

1、大肠湿热
多由饮食不节,恣食厚味醇酒,或夏月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道所致,为邪实之证,病位在大肠。因湿热毒邪内结大肠,下焦气机壅滞,传导失常,气血瘀滞,当瘀热阻于肠道时,可致腑气不通、热结旁流,而见呕吐、腹痛、痢疾、泄泻、痔疮等。
2、膀胱湿热
常因恣食肥甘辛热之品,或嗜酒,酿成湿热内生,或湿热秽浊之邪外侵,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无以分清别浊,开合失司以及灼伤络脉而致。
3、胞宫湿热
多因湿热邪毒侵及盆腔,气血瘀滞所致。本病的成因,主要是邪毒侵入胞脉后,与败血搏结,进一步发展所致。由于邪气盛实,瘀热内结,正邪交争剧烈,而致腹痛较重,并有高热、寒战。

症状

舌苔黄
疲乏
里急后重
腹痛
体内湿热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3%–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治疗科室

中医科
中医综合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

7–14天

治愈率

80%

常用药物

益肾灵颗粒
补肾斑龙片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医学检查

造影检查
CT检查
腹部MRI检查

建议食物

腰果
豆腐
生菜
绿豆芽

饮食禁忌

河蚌
淡菜(鲜)
带鱼
蛏子

建议饮食

薏米莲子粥
薏米汤
白果莲子粥
冰糖莲子汁
银耳莲子枸杞粥

建议药物

金匮肾气丸
益肾液
胚宝胶囊
参茸酒
首乌延寿片
参茸卫生丸
固本回元口服液
蛤蚧定喘丸
还少丹
益肾灵颗粒
七鞭回春乐胶囊
补肾斑龙片
龟芪壮骨颗粒
固肾合剂
九味健肾胶囊
强阳保肾丸
补肾益气胶囊
五子衍宗丸
龟鹿补肾口服液
复方苁蓉补肾合剂
复方首乌补液
六味地黄丸

药物详细信息

乐其中益肾灵颗粒(益肾灵颗粒)
圣可补肾斑龙片(补肾斑龙片)
春哥益肾灵颗粒(益肾灵颗粒)
胡卓人参茸卫生丸(参茸卫生丸)
吉林银诺克九味健肾胶囊(九味健肾胶囊)
长仙龟芪壮骨颗粒(龟芪壮骨颗粒)
宝庆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仁和五子衍宗丸(五子衍宗丸)
银诺克肺宝蛤蚧定喘丸(蛤蚧定喘丸)
黄山天目首乌延寿片(首乌延寿片)
天津达仁堂京万红益肾液(益肾液)
广东万年青复方首乌补液(复方首乌补液)
浙江大德胚宝胶囊(胚宝胶囊)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强阳(强阳保肾丸)
宋儿七鞭回春乐胶囊(七鞭回春乐胶囊)
太极还少丹(还少丹)
众生固肾合剂(固肾合剂)
江西大自然参茸酒(参茸酒)
冯了性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海南回元堂固本回元口服液(固本回元口服液)
北京华润高科复方苁蓉补肾合(复方苁蓉补肾合剂)
泰华堂补肾益气胶囊(补肾益气胶囊)
广东华天宝龟鹿补肾口服液(龟鹿补肾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