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描述
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megacolon,Hirschsprung’sdisease)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以致肠管扩张,肥厚,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国外统计本病的发病率为每5000人中可见一例,国内统计占消化道畸形第2位。病人约90%为男孩,首次就诊多在新生儿期。
预防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患儿若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后近期远期效果较满意,但高,有些患儿术后大便次数多或失禁,则需较长时间进行排便训练。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时可合并其他畸形。
(二)发病机制
病变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交界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从直肠向近端延伸的距离长短不一,可以是长的,个别病例可波及全部结肠,极少的情况下是很短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在肉眼或X线下均可显示正常,因此欲肯定有无神经节细胞,有赖于直肠活检,由于病变部位的肠管缺乏正常蠕动,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形成功能性肠梗阻,使粪便通过发生困难,由于粪便不能顺利地进入直肠,壶腹部常空虚,不能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以引起正常的排便反射,因此,痉挛肠管的近端由于长期淤积大量粪便和气体,使肠壁逐渐肥厚,肠腔扩张,形成了巨结肠,故本病的主要病变在于远端的痉挛肠段,而巨大的结肠不过是功能性肠梗阻的后果。
巨结肠的肉眼解剖所见与临床症状,均取决于缺乏神经节肠管的水平和病人的年龄,新生儿期常因病变段肠管痉挛而出现全部结肠甚至小肠极度扩张,肠壁变薄,但因病程较短尚无巨结肠的典型肠壁肥厚变化,偶可并发肠穿孔,多发生在盲肠或乙状结肠,即痉挛狭窄肠段的近端,年龄越大,结肠的扩张和肥厚越明显,并越趋于局限,最近Howard等研究了19例巨结肠病肠管上自主神经的分布,发现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胆碱能神经纤维比正常的多得多,作者们认为增多的胆碱能神经与远端肠管的痉挛状态有关。
症状
食欲下降 |
腹泻 |
食欲不振 |
腹胀 |
便秘 |
顽固性便秘 |
巨大的结肠 |
脱水 |
腹膜炎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24%
易感人群
好发于幼儿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休克 |
治疗科室
儿科 |
小儿外科 |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康复治疗 |
治疗周期
14天
治愈率
97%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医学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 |
腹部平片 |
腹部CT |
建议食物
鸡肉 |
莲子 |
葵花子仁 |
花生 |
饮食禁忌
白酒 |
鸭血(白鸭) |
绿豆 |
白扁豆 |
建议饮食
冬菇菜花 |
小米素羹 |
芝麻小米粥 |
鸡肝小米粥 |
小米鹌鹑汤 |
西式牛奶粥 |
牛奶炒蛋清 |
草莓果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