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胰腺真性囊肿
描述
胰腺真性囊肿(truepancreatiticcyst)较为少见,囊肿发生于胰腺内,囊内壁为腺管或腺上皮构成。胰腺真性囊肿较小者多无明显症状,而为查体、腹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由于CT尤其B型超声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多,偶见的巨大囊肿可引起压迫症状。本病治疗主要为囊肿摘除术。但于摘除前首先应探查有无肿瘤。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生活上注意个人卫生,饮食清淡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
病因
多见于小儿,系胰腺导管,腺泡的发育异常所致,包括单纯的胰腺内单个或多个小囊肿,皮样囊肿,涉及胰腺和其他脏器的先天性多囊性疾病以及遗传性全身黏液腺分泌异常的囊性纤维增生病。
由胰腺上皮细胞或腺泡细胞异常增生引起,常见的有胰腺囊腺瘤,囊腺癌,囊性畸胎瘤等。
因胰腺内出血或坏死病变继发引起。
常由棘球绦虫或猪囊虫等引起。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真性囊肿,系由于各种不同原因所造成的胰管引流不畅,胰液潴留所致,常见的原因有胰管内结石,肿瘤或胰腺周围瘢痕收缩以及肿瘤压迫所致的胰管狭窄或梗阻等。
发病机制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将胰全部结扎,其远端并不形成潴留囊肿,而产生胰腺萎缩,估计这种囊肿是由于胰管逐渐发生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后,分泌液排出障碍而潴留所形成的单个或多个囊肿,其体积一般较小,且囊肿以时大时小为其特点,当分泌液部分排出后,则囊肿变小,囊壁由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被覆,个别较大的囊肿,壁内层的上皮细胞可被囊肿内高压,炎症及酶的消化作用,完全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构,此时与假性囊肿相似,但在潴留囊肿附近或其他区域,可见到部分腺泡和导管呈不同程度的囊性扩张,这一特点即可与假性囊肿区别,另外潴留液炎性渗出成分很少,而各种胰酶含量较高,临床上多属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有反复发作上腹痛,并向后背放射,偶有较大囊肿可引起压迫症状,超声波或CT检查,可显示肿物部位有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区,胰管造影可显示囊肿及其所在部位,血,尿淀粉酶多在正常范围,在治疗上,对于引起临床症状的较大囊肿,可行囊肿摘除或连同周围的胰腺组织一并切除,这类囊肿周围粘连不多,手术时比较容易分离,胰头部较小的囊肿伴有十二指肠乳头炎和狭窄时,在胰管开口处做括约肌成形术,可使症状缓解,在手术探查中应注意有无肿瘤存在,是否由于肿瘤压迫引起的潴留囊肿。
症状
钝痛 |
休克 |
腹部不适 |
肠道功能紊乱 |
败血症 |
便秘 |
恶心 |
胀痛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腹水 |
消化道出血 |
治疗科室
内科 |
消化内科 |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 |
康复治疗 |
治疗周期
1-3个月
治愈率
70%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医学检查
胰蛋白酶 |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
胰腺的CT检查 |
腹部平片 |
血管造影 |
CT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