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

传染科 疾病百科

名称

螺菌病

描述

螺菌病又名鸡螺旋体病,小螺菌鼠咬热。鼠咬热(rat-bit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二种。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及皮疹等。

预防

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发病,曾命名为鼠咬热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l morsus-muris)。
此菌为一种棒状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无荚膜及芽孢,革兰染色阴性,菌体长约3~6μm,宽0.2~0.6μm,多数具有两三个粗而规则的回旋,亦可达4~5个回旋,一端或两端有鞭毛,暗视野下见运动迅速,可循其长轴旋转,亦可通过鞭毛前后穿行,小螺菌为需氧菌,目前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实验室常以鼠类腹腔接种方法分离此菌,小螺菌外界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55℃ 30min即被杀死。
(二)发病机制
鼠咬热的确切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小螺旋体从咬伤部位侵入人体,沿受伤局部的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并在该处生长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随后反复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临床急性发作,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
本病表现为全身性和局部性病变,基本病理变化为中毒性,出血性和坏死性改变,全身性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小叶,肾小管中毒性出血性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脑膜有充血,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胃肠有卡他性炎症变化,在被咬伤的部位局部常出现水肿,单核细胞浸润及坏死,局部淋巴结增生肿胀。

症状

寒战
昏迷
斑丘疹
恶心与呕吐
腹泻
便血
乏力
发绀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2%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接触传播

并发症

心内膜炎
脑膜炎
心肌炎
肝炎
肾小球肾炎
贫血
附睾炎

治疗科室

传染科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

2个月

治愈率

60%

常用药物

清凉油
风油精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医学检查

涂片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清凉油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虎标万金油
风油精
盐酸苯海拉明片
金钱草片
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药物详细信息

梓橦宫清凉油(清凉油)
中华药业风油精(风油精)
华润顺峰药业马来酸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迪耳药业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中丹制药风油精(风油精)
博士达药业金钱草片(金钱草片)
羚锐生物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新亚闵行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东药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康正药业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虎标虎标万金油(虎标万金油)
京卫制药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
五景药业风油精(风油精)
一力制药风油精(风油精)
漳州水仙药业风油精(风油精)
泰恩康制药风油精(风油精)
白云山何济公风油精(风油精)
福建太平洋制药风油精(风油精)
亨瑞达制药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显锋科技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恒健制药风油精(风油精)
宝珠制药盐酸苯海拉明片(盐酸苯海拉明片)
天济药业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