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胆石
描述
胆石(gallstone)为胆道内形成的结石。胆汁中的溶解成分由于某种原因变为非溶解性,形成结晶或沉淀析出而成结石。根据其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石、胆色素石和以其他成分为主的少见型结石三大类。胆石的形成原因有代谢异常、胆汁淤滞、胆道炎等。
预防
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2方面:
1、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因此,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
2、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而言,肝外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防治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胆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胆石的成分有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通常将胆石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合而成)3类。多年来的研究已证明,胆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过饱和胆汁或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汁囊泡及胆固醇单水晶体的沉淀、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胆囊功能异常、氧自由基的参与及胆道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正常胆囊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胶态离子团中。一般胆固醇与胆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人,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能受损者,胆酸分泌减少也易形成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胆色素性结石。
(2)胆系感染: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核心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菌、魏氏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足见细菌感染在结石形成上有着重要作用。细菌感染除引起胆囊炎外,其菌落、脱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囊内炎性渗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
(3)其他:如胆汁的淤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胆管结石成因
(1)继发于胆囊结石系某些原因胆囊结石下移至胆总管,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多发生在结石性胆囊炎病程长、胆囊管扩张、结石较小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14%。
(2)原发性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感染(尤其蛔虫感染)有关。当胆道感染时,大肠埃希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将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后者再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沉淀后即成为胆色素钙结石。胆道蛔虫病所引起的继发胆道感染,更易发生此种结石,这是由于蛔虫残体、角皮、虫卵及其随之带入的细菌、炎性产物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管狭窄势必影响胆流通畅,造成胆汁滞留,胆色素及胆固醇更易沉淀形成结石。当合并慢性炎症时,则结石形成过程更为迅速。总之,胆道的感染、梗阻在结石的形成中,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二、发病机制
1、胆石形成的机制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和感染等3种。常为2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使其中胆色素或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胆汁淤滞可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胆色素浓度增高,胆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形成;细菌感染可使胆道发生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导致胆道壁增厚、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脱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胆石形成。
(1) 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胆汁中如胆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质组成混合体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胆盐则促进胆固醇的析出,形成结石。
(2)胆红素性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胆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细菌感染、肠道蛔虫症及胆道炎症时易形成胆红素结石。此外,胆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内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的形成。
2、病理 胆石的类型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3类:
(1)胆固醇结石: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多呈椭圆形(单发者)或多面形(多发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结节状,黄色或黄白色,质轻软,剖面呈放射状线纹,X线平片上不显影。此种结石多在胆囊内,常为单个,体积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
(2)胆色素性结石:结石成分以胆红素钙为主,可含少量胆固醇。多为泥沙样,质软而脆,有的如泥团状,有的如沙粒,为棕黑或棕红色,大小不等。因含钙少,X线平片上多不显影。砂粒状者大小为1~10mm,常为多个,多在肝内、外胆管中。
(30混合性结石: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2种以上主要成分间隔而成。外形不一,为多面形颗粒,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呈深绿或棕色,切面呈环层状或像树干年轮或呈放射状。因含钙质较多,在X线平片上有时显影(即称阳性结石)。多在胆囊内,亦可见于较大胆管中,大小、数目不等,常为多个,一般20~30个。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胆石在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
我国胆石症的特点:
1、胆石类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胆固醇性结石。
2、发病部位:胆管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也较高。
3、病因:既往统计胆道蛔虫症在胆石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于饮食卫生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
症状
寒战 |
腹部压痛 |
胆道梗阻 |
恶心与呕吐 |
畏寒 |
消化不良 |
右上腹痛 |
胆绞痛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3%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胆管炎 |
治疗科室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
治疗周期
1-2个月
治愈率
90%
常用药物
石淋通颗粒 |
盐酸屈他维林片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医学检查
粪胆原 |
间接胆红素 |
直接胆红素 |
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 |
胆囊超声波检查 |
凝血酶原时间(PT) |
血清铁/铜比值 |
胆道造影 |
腹部平片 |
建议食物
鸭蛋 |
鸡蛋 |
鸡肉 |
腰果 |
饮食禁忌
啤酒 |
白酒 |
咸鸭蛋 |
鸭肝 |
建议饮食
胡萝卜荸荠汤 |
土豆胡萝卜汤 |
胡萝卜芹菜粥 |
番茄西柚汁 |
西瓜番茄汁 |
鲜奶核桃粥 |
核桃芡实粥 |
核桃栗子羹 |
建议药物
石淋通颗粒 |
利胆片 |
排石利胆颗粒 |
爱活胆通 |
利胆排石片 |
熊去氧胆酸片 |
复方消化酶胶囊 |
复方胆通胶囊 |
利胆石颗粒 |
胆舒软胶囊 |
熊去氧胆酸胶囊 |
曲匹布通片 |
胆石利通片 |
盐酸屈他维林片 |
药物详细信息
隆中药业石淋通颗粒(石淋通颗粒) |
诺仕帕(盐酸屈他维林片) |
云龙制药利胆石颗粒(利胆石颗粒) |
南宁维威制药石淋通颗粒(石淋通颗粒) |
湔江制药胆舒软胶囊(胆舒软胶囊) |
吉尔吉药业复方胆通胶囊(复方胆通胶囊) |
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利(利胆片) |
步长制药胆石利通片(胆石利通片) |
方略龙州石淋通颗粒(石淋通颗粒) |
中族中药石淋通颗粒(石淋通颗粒) |
爱活胆通(爱活胆通) |
天津同仁堂利胆排石片(利胆排石片) |
天津亚宝药业利胆排石片(利胆排石片) |
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 |
达吉(复方消化酶胶囊) |
铜鼓仁和排石利胆颗粒(排石利胆颗粒) |
太极绵阳制药利胆排石片(利胆排石片) |
湘江药业曲匹布通片(曲匹布通片) |
宜昌人福熊去氧胆酸片(熊去氧胆酸片) |
信谊熊去氧胆酸片(熊去氧胆酸片) |
衡山药业熊去氧胆酸片(熊去氧胆酸片) |
普华克胜熊去氧胆酸片(熊去氧胆酸片) |
黄河药业熊去氧胆酸片(熊去氧胆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