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内科 疾病百科 风湿免疫科

名称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描述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也称汉特(Hunter)综合征,最早由Hunter(1917)描述,Wolff(1946)报道了第1个X连锁遗传的Hunter综合征家族。Mekusick(1965)等根据此型的临床特征,生化异常及遗传方式,将其分类为黏多糖病Ⅱ型,属于伴性隐性遗传,只见于男性,病人的母亲是携带者但不发病。

预防

糖原累积病是一组儿童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以机体组织糖原累积过多而分解困难为特点,极少为糖原合成代谢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糖原储存少,糖原累积病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目前确定的已有12种,临床均以低血糖为特征,所涉及到的器官主要为肝,肾,骨骼肌,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性别差异,多在儿童期发病,部分病人至成人后,病情不再发展,可以维持一般健康水平。
患者主要是由于缺乏分解糖原的某些酶,如葡萄糖-6-磷酸酶,α-1,4葡萄糖甙酶,磷酸果糖激酶,肝磷酸化激酶等。
许多患者的父母为近亲结婚,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现糖原累积症,以防治低血糖为主,膳食少量多餐,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限制体力活动,血清乳酸高者,宜服碳酸氢钠防治酸中毒,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帮助控制低血糖。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是伴性隐性遗传,只见于男性,病人的母亲是携带者但不发病。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硫酸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而使酸性黏多糖降解发生障碍,该酶基因定位在,Xq27.3~q28,结果过多的黏多糖沉积于组织细胞内,并随尿排出,随着组织细胞内黏多糖沉积的增多,最终可导致功能障碍。
病理:组织病理改变基本与Ⅰ型相似,即在各种类型细胞的溶酶体内有过多的酸性黏多糖沉积,虽无肉眼可见的角膜浑浊,但显微镜检查仍可在角膜内皮细胞内见有一定程度的黏多糖沉积,内脏器官沉积的黏多糖主要为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

症状

肝脾肿大
耳聋
溶酶体酶缺陷
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
爪状趾
腹泻
结节
心脏扩大

医保范围

患病率

发病率约为0.0005%-0.001%

易感人群

男性。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肺动脉高压

治疗科室

内科
风湿免疫科

治疗方式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

终身间歇性治疗

治愈率

无法根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医学检查

尿常规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药物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