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描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ofskin,MM),是源于表皮正常黑素细胞或原有痣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虽较皮肤癌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病情险恶,预后极差。
预防
尽量避免日晒,使用遮阳屏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那些高危人群,加强对一般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提高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为重要。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黑瘤的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一些研究资料提示,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痣细胞痣恶变
以往多认为皮肤MM来源于痣细胞痣特别是交界痣的恶变,近年来则认为皮肤MM虽与痣细胞痣有关,但非完全如此,MM细胞来源于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而非所谓交界型痣细胞,据统计,发生于躯干或四肢(掌,跖除外)的MM为35%~50%,与原先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有关,无疑地原发性皮肤MM可起源于表皮中原有的黑素细胞和某些原已存在的先天性(常为大的,如先天性巨痣)和后天性皮内型痣细胞痣,但约1/3 MM患者无痣细胞痣史,如Clark(1969)曾在组织学上观察两组病例(各为209例和60例),分别仅有20例(9.6%)和5例(8.3%)与痣细胞痣有关,再者,MM好发于面和头皮等曝光部位,这不是痣细胞痣的好发部位,掌,跖部MM大多与痣细胞痣无关,因此,有人认为MM不完全与痣细胞痣有关,但任何痣包括色素性皮损,当突然发生增长加速,色素增深或变浅,周围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发痒,刺痛,表面出现鳞屑,分泌,结痂,破溃,出血,脱毛,近旁出现卫星结节,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区域淋巴结增大时,都应考虑是开始恶变的指征,需要严加注意。
2.紫外线辐射
反复照射290~320 nm波长的紫外线不仅可导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且可引起其质的变化,MM的发病率与阳光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有关,挪威南方比北方MM的发病率几乎大2倍,据以色列统计,农业工人MM的发病率(每年15.4/10万)较城市(每年1.7/10万)高;海岸地区(每年3.5/10万)较山区(每年2.0/10万)高,有人认为恶性雀斑样痣型MM与阳光的直接照射有关,非曝光部位的结节型MM则可能因日光作用,曝光区皮肤释放一种物质进入血中(日光循环因子),作用于非曝光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所致。
3.种族 白种人比有色人种的MM发病率高,美国白种人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42/10万,而黑种人每年仅为0.8/10万。
4.遗传 患者家族成员中易患本病,Anderson(1971)报道22个家族中有74例患者,也有报道同卵双生患者,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一般早10年左右,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50%可发生本病。
5.外伤与刺激 本病常发生于头皮,手掌,足底等经常遭受摩擦部位,不少年轻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点痣”史,有人统计10%~60%患者有外伤史,包括压伤,刺伤,钝器伤,拔甲,烧伤或X线照射等。
6.病毒感染 有人在田鼠和人的MM细胞中发现病毒样颗粒。
7.免疫反应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另外,可有自行消退现象,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机制
1.组织病理 典型的黑瘤,镜下可见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真皮界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这种情况很少在色素痣中见到,巢内黑素细胞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包括异常的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痣更为常见,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侵袭性黑瘤,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见到黑瘤细胞。
(1)雀斑样痣型黑瘤:在病变的褐色,棕色和黑色区域,表皮内黑素细胞形态有很大变异,在褐色区域,黑素细胞数量增多,有些细胞大小正常,有些较正常细胞大,有些是典型的或怪异的,所有的细胞均沿基底膜分布,在扁平的黑色区域,许多形态不同的黑素细胞取代了基底膜,沿表皮—真皮交界面形成条带状,角蛋白细胞位于其上方,真皮乳头层在其下方,在表皮—真皮交界面,可见显著的色素沉着及角化表皮萎缩,伴有广泛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增生,邻近的真皮乳头层常见密集的淋巴细胞和充满黑色素的巨噬细胞浸润,在真皮的某些区域,可见黑瘤细胞侵入,形成大的细胞巢,这些细胞巢与临床上所见的结节相对应。
(2)表浅扩散型黑瘤:成群的黑素细胞均是恶性的,不像雀斑样痣型黑瘤那样,黑瘤细胞呈多型性,瘤体中略微隆起并有色素的部分,镜下可见表皮中有大的黑素细胞呈派杰样分布(Pagetoid distribution),这些大的黑素细胞可单个或成巢出现,在瘤体的结节部分,镜下可见真皮中有密集的瘤细胞聚集,在侵袭区,也可见大的黑素细胞,这些细胞,胞浆丰富,含有分布规则的细小色素颗粒,整个细胞呈“布满尘土”样改变,偶尔表浅扩散型黑瘤中的瘤细胞呈纺锤样。
(3)典型的结节型黑瘤:瘤细胞起源于表皮—真皮交界处,可分别向上方和下方侵入表皮和真皮,尤以向真皮侵入的倾向性大,在被侵袭的表皮外侧区域,不见非典型的黑素细胞瘤细胞,可表现为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
(4)肢端雀斑样痣型黑瘤:在其斑块区,镜下可见基底层有大的黑素细胞增生,核增大,染色质类型不典型,胞浆充满黑素颗粒,树状突变长,可伸展到颗粒层,在丘疹或结节区,瘤细胞通常是梭形的,并扩展到真皮层。
2.病理分级
(1)按侵袭深度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系后,根据侵袭深度将黑瘤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瘤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V级:瘤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皮下脂肪层。
(2)接垂直厚度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关系,根据目镜测微器测量的黑瘤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瘤最深处的厚度),将黑瘤分为5级:
0.75MM,0.76~1.50MM,1.51~3.00MM,3.01~4.50MM和?4.50MM,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这一显微分级法,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被证实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症状
鳞屑 |
色素脱失 |
岳晗 |
结节 |
痣细胞 |
爪甲和甲床表现… |
黑尿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2%
易感人群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急性淋巴结炎 |
治疗科室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
1-3个月
治愈率
40%
常用药物
羟基脲片 |
司莫司汀胶囊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0–80000
医学检查
尿常规 |
核磁共振成像(MRI) |
真菌组织病理学 |
腰骶部丛毛征 |
CT检查 |
建议食物
赤砂糖 |
鸡蛋 |
鹌鹑蛋 |
鹅 |
饮食禁忌
干腌菜 |
啤酒 |
白酒 |
羊油 |
建议饮食
菠菜双蛋羹 |
菠菜煎豆腐 |
腐竹拌菠菜 |
香菇油菜面筋粥 |
油菜腐丝 |
木瓜胡萝卜玉米粥 |
胡萝卜丁炒豌豆 |
豌豆绿豆粥 |
建议药物
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 |
125Ala注射液 |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
注射用达卡巴嗪 |
司莫司汀胶囊 |
125Ala |
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 |
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 |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 |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 |
羟基脲片 |
假单胞菌 |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 |
药物详细信息
远景康业羟基脲片(羟基脲片) |
嘉林药业羟基脲片(羟基脲片) |
瑞新药业司莫司汀胶囊(司莫司汀胶囊) |
齐鲁制药羟基脲片(羟基脲片) |
岭南制药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 |
顺天制药羟基脲片(羟基脲片) |
睿鹰先锋注射用达卡巴嗪(注射用达卡巴嗪) |
迪恩安(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 |
莱福隆(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
悦康仙(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 |
欣吉尔(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Ala)注射液) |
安达芬(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
利分能(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 |
欣吉尔(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125Ala)) |
尤尼隆(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
西艾克(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 |
普德药业注射用达卡巴嗪(注射用达卡巴嗪) |
南京制药注射用达卡巴嗪(注射用达卡巴嗪) |
恒恩(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 |
甘乐能(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 |
瑞新药业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 |
扬子江药业注射用硫酸长春地(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 |
普德药业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