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灶性上皮增生

疾病百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名称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

描述

本病由Heck于1961年首先报道,1965年由Archard命名。其特点为口腔黏膜多发性高起性疣样损害,主要发生在印度、北美、南美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常呈小范围局部流行,个别报道有家族倾向。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有些学者在皮损部位发现核内颗粒,其大小及形状与HPV相一致,且有人确定此病毒是HPV-1,但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现已确定本病的发生与HPV-13,32有关。
(二)发病机制
现已确定本病的发生与HPV-13,32有关,而且此类病毒仅感染口腔,感染阴道和皮肤的病毒同样可感染口腔,HPV-6,11,16亦曾发现于口腔疣样病灶。

症状

剧痒的疣状结节
丘疹
结节
生长缓慢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3%

易感人群

多见于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治疗科室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

2-4周

治愈率

60%

常用药物

冰矾清毒生肌散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医学检查

真菌组织病理学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免疫病理检查
涂片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冰矾清毒生肌散

药物详细信息

贵阳德昌祥冰矾清毒生肌散(冰矾清毒生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