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
描述
本病由Heck于1961年首先报道,1965年由Archard命名。其特点为口腔黏膜多发性高起性疣样损害,主要发生在印度、北美、南美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常呈小范围局部流行,个别报道有家族倾向。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有些学者在皮损部位发现核内颗粒,其大小及形状与HPV相一致,且有人确定此病毒是HPV-1,但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现已确定本病的发生与HPV-13,32有关。
(二)发病机制
现已确定本病的发生与HPV-13,32有关,而且此类病毒仅感染口腔,感染阴道和皮肤的病毒同样可感染口腔,HPV-6,11,16亦曾发现于口腔疣样病灶。
症状
| 剧痒的疣状结节 |
| 丘疹 |
| 结节 |
| 生长缓慢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3%
易感人群
多见于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治疗科室
| 皮肤性病科 |
| 皮肤科 |
治疗方式
| 康复治疗 |
| 支持治疗 |
治疗周期
2-4周
治愈率
60%
常用药物
| 冰矾清毒生肌散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医学检查
| 真菌组织病理学 |
|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
|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
| 免疫病理检查 |
| 涂片 |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 冰矾清毒生肌散 |
药物详细信息
| 贵阳德昌祥冰矾清毒生肌散(冰矾清毒生肌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