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性功能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描述
性腺功能异常所致的精神障碍是指由于生理和病理的原因引起性腺激素平衡失调,致性腺功能异常引发的精神障碍。一般是指女性性腺在不同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产后和更年期,由于内分泌变动所产生的各种精神障碍(但也有男性更年期精神障碍的报道)。本病与其他内分泌疾病的精神障碍的区别是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情感改变、意欲障碍,本能异常(食欲、性欲)等,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不出现脑器质性症候群。
预防
对围产期女性为了保证母亲,胎儿,新生儿的安全,健康和优生,从确诊妊娠起就应进行积极监护和研究,认真执行孕产妇的管理制度,更年期女性应该了解一些更年期生理卫生知识,明白这是一个生理过渡时期,经过1~2年就可自然缓解,有利于解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同时家庭成员,邻居,伙伴同事们也应了解更年期的主要表现,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她们关怀和体谅,此外,要避免过重,过累,过度紧张的工作劳动;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尽可能避免不良精神刺激,给她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平时加强身体锻炼,但不能过分,不能太剧烈和紧张,要量力而行,多参加集体活动,包括娱乐活动,调整睡眠习惯,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较明显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但最好还是请医生诊治,对一些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症状及月经改变,阴道异常出血等,不要轻易用更年期综合征来解释,而应当首先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后,再进行心理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治病,同时,更年期妇女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妇科检查和防癌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可能与经前期性激素紊乱有关,主要是由于雌激素与黄体酮失调导致中枢神经功能紊乱而产生精神障碍。
2.月经期精神障碍:其原因可能是在月经前半期雌激素分泌增多,黄体酮分泌减少而出现的躯体症状,性冲动和情感不稳等临床表现。
3.妊娠期精神障碍:是在妊娠过程中由于脑垂体为主的内分泌病理生理改变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雌激素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也与精神因素本人性格有一定关系。
4.产后精神障碍:一般认为内分泌因素起一定作用,妊娠时甲状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及黄体酮均不同程度增加,而分娩后由于胎盘的娩出,绒毛膜激素迅速减少引起黄体酮分泌障碍和比例失调可能成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另有报道认为分娩时儿茶酚胺减少与产后抑郁有关,病前人格缺陷以及分娩本身都可削弱产妇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抵御能力,可诱发产褥期精神障碍,产后大出血及产褥期感染也可能是其促发因素。
5.更年期综合征:情绪障碍往往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6.周期性精神病病:因迄今未明 多数学者认为与内分泌障碍有关。
(二)发病机制
1.月经期精神障碍:是行经的同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和行为改变,其原因可能是在月经前半期雌激素分泌增多,黄体酮分泌减少而出现的躯体症状,性冲动和情感不稳等临床表现,症状在月经期最明显,月经后消失,次月月经期又复发,但也有报道性冲动在月经期降低,月经后升高,直至中期。
2.妊娠期精神障碍:
(1)内分泌改变说:妊娠早期3~4个月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系统处于动荡变化中,此时妊妇易产生情绪不稳,易激动,焦虑等,在以后的妊娠过程中内分泌系统又相对保持平衡,此时精神活动也较稳定,在妊娠后期3个月内分泌系统又发生变化,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雌激素分泌增高,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胎盘开始衰老等,此时又易出现精神障碍。
(2)心理和性格因素:生活事件,如家庭,工作等不愉快可诱发本病,病前性格内向,固执,敏感,多疑,恐惧等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3)既往或家族中有精神病史,或家族中有妊娠期精神障碍者易发本病,(国内袁氏报道了一组祖孙三代4例妇女在妊娠时均出现了精神障碍)。
3.更年期综合征精神障碍:
(1)生物学因素:性腺功能减退,特别是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和(或)孕激素,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升高,造成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平衡失调,引起内分泌功能及代谢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不少学者倾向于雌激素缺乏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其理由是,①有研究证明更年期出现的抑郁,焦虑及躯体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性激素水平有关;②Keer等认为抑郁情绪是雌激素的缺乏,导致了血中游离色胺酸浓度下降,抑制了5-HT的合成,③有临床文献报道,雌激素能提高更年期妇女的不良心境和认知功能,我们有关本病多因素研究中也提示性激素的变化在更年期情绪障碍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单纯生物学因素,不能给本病作出圆满解释,因为并不是所有妇女在更年期都会出现症状,而激素代替疗法也并不能完全和满意地消除症状,在更年期伴有和不伴有精神障碍的两组对照研究表明,两组的血清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2)心理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甚多,涉及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几十种之多,可归纳为,个性特点(内向,情绪不稳,神经质等),行为方式,经济状况,居住环境,文化背景,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更年期的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既往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等。
4.周期性精神病:多数学者认为与内分泌障碍有关,临床和内分泌实验研究表明本病与间脑-脑垂体,下丘脑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患者具有卵巢功能不稳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垂体-性腺功能不足;心理因素在本病的诱发上也起作用,据调查在35%~75%病人在起病上有精神刺激,患者的性格特征多为敏感,多疑,胆小,脆弱(占50%),热情,活跃,易激惹(占35%),而临床表现与性格也有一定联系。
症状
精神障碍 |
喜怒无常 |
幻觉 |
躁狂 |
意识障碍 |
无故发笑 |
多疑 |
言语增多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发病率约为0.011%–0.02%
易感人群
女性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意识障碍 |
治疗科室
精神科 |
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 |
药物治疗 |
治疗周期
1-3年
治愈率
50-70%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医学检查
神经系统细胞学检查 |
神经系统检查 |
血常规 |
尿常规 |
建议食物
鸭肉 |
乌骨鸡 |
栗子(熟) |
核桃 |
饮食禁忌
咸鸭蛋 |
莲子 |
花生仁(炸) |
咸鱼 |
建议饮食
秋葵炒火腿 |
百合桑葚汁 |
黑米粥 |
扁豆瘦肉汤 |
山药扁豆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