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

外科 疾病百科 骨外科

名称

拇外翻

描述

拇外翻畸形是指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拇外翻是一种复杂的解剖畸形,并且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拇囊是指在拇外翻畸形中出现的明显的内侧突起,但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名词可互换使用。拇外翻是累及拇趾的最常见的病变,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最常发生在有遗传倾向加上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子的人,不合适的鞋子会对拇趾施加异常压力。

预防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如鞋跟不要太高、鞋头要宽松一些,使足趾在里面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其感受不到任何压力,尤其不能穿尖而瘦的高跟鞋。
2.做赤足运动,加强足底肌肉力量,延缓拇外翻恶化程度。
3.每日用手指将拇趾向内侧掰动,也可以有效的防止拇外翻加剧。
4.借助一些矫形器械,如拇外翻矫形器(分日用、夜用矫形器)长期配戴拇外翻矫形器,对拇外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当以上保守治疗不能有效地矫正时,应采取手术治疗,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的方法矫正畸形疗效确切,术后不仅可以自由选择想穿的鞋子,并且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特殊职业的人,像舞蹈工作者,可以恢复正常的舞蹈生涯。

病因

拇外翻畸形的发生与先天性因素有关,约一半病例有遗传因素,Lake认为第1跖骨内翻是畸形的主要原因,临床所见不少患者第1楔骨呈内侧窄的楔形,致使跖趾关节向内倾斜,但在笔者一组76只足拇外翻中,仅9只足的第1跖骨内翻超过12°,按Carr的标准,第1,2跖骨夹角为9°,超过此标准者也仅一小部分,可见跖内翻不是先天的,此76足中有11只于McBride术后,第1,2跖骨夹角减少2°~4°,显然是拇外翻纠正后,拇伸肌,拇屈肌的弓弦状作用减少,以及内收肌移至第1跖骨的影响,同时,拇外翻后,肌肉的弓弦状作用,必产生推跖骨向内翻的力量。
是拇外翻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尖头鞋的前部为三角形,高跟站立时,足前部被塞入一窄小的三角形区域内,坚硬的鞋面迫使拇趾外翻并略外旋,小趾内翻略内旋,中间3趾近端趾间关节强度屈曲,跖趾关节和远端趾间关节过度伸直。
尤其是类风湿,常因关节破坏形成向外半脱位,呈拇外翻畸形。
由于拇长伸肌,拇长屈肌和拇收肌紧张牵拉,拇趾沿其长轴外旋外翻趾甲向中线,并继续加重,在内侧拇展肌和拇短屈肌内侧头及其内籽骨向外移位,失去外展作用,进而在外侧的拇收肌与拇短屈肌外侧头挛缩,外侧关节囊挛缩并增厚,拇趾向外半脱位,外侧籽骨变大,移于第1,2跖骨头之间,拇趾外翻推动第1跖骨内翻,使足横弓加宽,至跖骨头内侧被鞋帮挤压摩擦,发生拇囊炎,疼痛,进而第1跖骨头变大,形成向内侧突出的骨赘,由于拇收肌紧张劳损,足横弓变平,第2,3跖骨头向跖侧端塌陷,负重,摩擦致该处皮肤增厚形成胼胝,拇趾向外翻,挤压第2趾,占据2趾之位置,将2趾抬起与拇趾重叠,使2趾跖趾关节过伸,近端趾间关节屈曲,成为锤状趾,突出于拇趾与第3趾背侧,近端趾间关节背侧受鞋面摩擦,挤压,亦产生胼胝疼痛。
拇跖趾关节处于半脱位的位置,在长时间不正常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出现骨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变硬,更为疼痛。
拇外翻的病理改变归纳为:①拇外翻,跖趾关节半脱位;②第1跖内翻,拇囊炎;③第2,3跖骨头处胼胝;④第2趾呈锤状趾;⑤第1跖趾关节骨关节炎。

症状

肌肉挛缩

医保范围

患病率

发病率约为0.005%-0.008%

易感人群

好发于成年人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骨关节炎

治疗科室

外科
骨外科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

4-8周

治愈率

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65%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医学检查

拇外翻检测
拇指对掌试验
足畸形检查
X线碘油造影

建议食物

鸭肝
鸡腿
腰果
南瓜子仁

饮食禁忌

白酒
杏仁
绿豆
黑豆

建议饮食

鸡肉冬菜饼
鸡肉炒藕丝
鸡肉蛋花汤
西式牛奶粥
牛奶绿菜花
牛奶冬瓜
玉米粉燕麦粥
燕麦粳米粥

建议药物

药物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