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绪障碍

心理科 疾病百科

名称

童年情绪障碍

描述

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因家庭教育不当等所造成的情绪异常的表现,使患儿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的适应。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成年后很少出现神经症性障碍,病程多短暂。

预防

这种疾病的预防首先要进行健康教育。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孩子在婴儿期的情绪反应则表现突然而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纠正自己的不良情绪,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恐惧心理
一个人若不知道害怕,就很容易遇到危险,但恐惧过多,也难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克服恐惧心理的关键在于:
(1)理解孩子的恐惧:三四岁儿童开始关注周围的世界,由此产生许多担忧和恐惧,经常无根据地对人或事产生惧怕心理,对此,家长应表示理解,并以轻松的语调与孩子谈论他害怕的事情。
(2)与孩子讨论所惧怕的事情:如果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事物(如地震,洪水,战争等)感到恐惧,家长可以针对这些事情与孩子进行讨论,告诉他在这样的事发生时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
(3)如果孩子对幻想的东西产生的恐惧,家长应明确告诉他,这样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4)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经常害怕,但又说不出为什么,家长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谈话,从中找到困扰他的原因。
2、如何教育
有的家长由于工作或生活不遂意,常迁怒于“不听话”的孩子,习惯打骂并施,使早期教育蒙上“阴影”,为此,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指出,家教是一门艺术,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是否教导有方,过多采取打骂来胁迫孩子“就范”,“听话”,必将事与愿违。
(1)爱是前提:在凝聚力很强的家庭内,爱是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
(2)心平气和:大人一激动,便可以讲出一些随后自己也追悔的话,如果有怒气,先压一压,待情绪稳定后再说,我们对成年人并不轻易发火,这个态度同样适宜对待自己的孩子。
(3)话不宜多:唠叨不休往往导致子女充耳不闻,这种说教经常用“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作开场白,继之以“将来你就会明白的”之类的词句,由于孩子生长在现实环境中,家长教育最好用流行的语言因势利导,就事论事。
(4)尊重孩子:要给予子女在讨论日常家务时的发言权,有事跟孩子商量商量,事情总好办些,同时也好借此让他意识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身份。
(5)耐心倾听:孩子有话让他说完,别随意打断话头,等他讲完后,不妨把他的主要意思复述一遍,弄清究竟,然后提出建议,如果孩子丢掉了心爱之物,即使那东西对大人微不足道,家长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满足孩子稚朴的童心。
(6)掌握时机:谈家常最佳时刻是就寝前,开头可问问孩子当天诸事是否顺利等,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看法,增进了解,另一谈心的黄金时间是趁小孩子随大人干家务活之际。
3、孩子愤怒时
(1)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
(2)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孩子有时需要成人的提示来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如:“你是不是因为某某拿走了你的小汽车才对他发火”?
(3)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如“我知道你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可没办法,谁都得这样等”。
(4)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应立即给予惩罚。
(5)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如小孩告状说:“他打我……”家长可以回答说:“大声告诉他别再打你,”
(6)为孩子做个榜样,当你生气时,大声讲出来,以免控制不住时突然大发雷霆,家长不用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让孩子从你身上学到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但切记,不要用侮辱性的话对孩子表达你的情绪,只客观地表示你的感觉和原因即可,如:“我很生气!”“别乱动我的东西!”等。
4、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近些年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令人忧虑的教育“软化”倾向,如一些幼童的家长担心孩子晒黑了,玩野了,因此不让他们到户外玩水,玩泥,玩沙子,而把他们关在屋子里抱洋娃娃,玩“过家家”,有的对儿童生活中可以自理的事情包办代替,这些做法使得孩子胆小懦弱,依附心理强,缺乏社会角色意识与独立意识,竞争能力弱,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
(1)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从小就对他们说“不”,“不行”,“不可以”,比百依百顺一味迁就有益得多。
(2)注意儿童年龄特点上的个性差异,如幼儿喜欢模仿,可以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
(3)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节假日徒步郊游,体验一下劳累的滋味,设置一些高于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让他们解答,帮助他们掌握对付挫折的正确方法,激发其在逆境下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与毅力。
(4)与子女下棋,打牌,玩游戏竞赛时,不要任意让他们,要通过玩,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
(5)教育子女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语激怒,要相信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受挫折引起的负性情绪,维持内心平衡。
(6)在一个大目标下,可先确定近期能有成效的短目标,使其获得不断成功的喜悦,驱除紧张心理,当然,“逆境”锻炼,须注意适度,方法要正确,要循序渐进。
5、小孩感情脆弱
一般来说,感情敏感,脆弱只是小孩个性的一个方面,它可能有助,也可能有害于孩子性格的正常发展。
(1)敏感的孩子容易与同伴发生争吵,平时,家长同孩子谈话时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想想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采取什么不同的方法来避免感情冲动。
(2)当孩子悲伤时,让他好好地哭一场。此时,成人无需过多地干预,只要平静地坐在孩子身边,让他(她)感到你的体谅和支持,有时,孩子会投入你的怀抱,需要你紧紧地拥抱和轻轻地抚摸,但有的时候,他只需一个人独处,静静地体味自己的悲伤。
(3)要帮助孩子学会做出冷静的反应,只有在他安静下来后才能逐步帮助他深切地体察事物,教他更好地处理不愉快的事。
(4)在问题棘手的情况下,可暂时让孩子回避一下,换个环境休息一会儿,过会儿再帮他解决问题。
6、纠正孩子发脾气
孩子最初发脾气是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当他发现这样做可以控制成人,让成人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一种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达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应加以控制和纠正,
(1)不在这时候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让孩子以为发脾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大人提要求,孩子应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
(2)在孩子一开始发脾气时,就想办法制止,你可以走开,不理睬他,或把他领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也可以严厉地高声训斥他……不论用哪种方式,目的是制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同时准备采取下一步措施……
(3)孩子发作之后,对其加以适当的惩罚,让他记住,下一次绝不可以再这样做,如果这次是重新犯错误,还可以给予一些具体的处罚,如不许玩玩具,不许看电视等等,总之,要让小孩感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简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
(4)当你发现孩子要发脾气时,不妨抢先一步发火,孩子在一些地方特别容易发脾气,如在商店里或家里来客人时,家长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过于温和,妥协,使孩子有可乘之机,所以,家长越是在这样的场合越要态度坚决,语气强硬,使孩子没有再利用这些机会提要求。
(5)当你特别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为孩子做适当的安排,不要让他卷入成人紧张,枯燥的事情中去。
7、若孩子心胸狭窄,应学会宽容
(1)家长应有意识地多在孩子面前夸赞别人的优点,包括与自己有矛盾的人,尤其是在孩子同别人发生纠纷后,更要积极引导孩子多想别人的长处,谅解别人,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错,应督促他主动道歉,与人和好。
(2)宽容是以理解和尊重他人为基础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应该要求他们理解和尊重伙伴,不侵犯伙伴的权益,做事要互相谦让,宽宏大量,与伙伴友好相处。
(3)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要见到一点缺点错误就揪住不放,甚至翻老账,揭老底儿,指责他“从小就如何如何”等,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4)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这种不良心态,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让孩子懂得:好吃的不能自己独吃,应大家分享;玩具不能一人独占,要同伙伴一起玩。
(5)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便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使其具有宽容忍让,豁达大度的涵养。
(6)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定且宽容谦让的优良品质。
8、分离焦虑症
(1)对在家庭中单独养育的儿童,要让他们尽量多接触一些家庭以外的人员,要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道“再见”的习惯,以防孩子胆小,怕陌生,怕人多等不合群现象。
(2)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洗手,大小便,穿衣鞋等,防止过分依赖大人,不能适应集体生活,进托儿所后过分紧张,恐惧。
(3)在送托儿所之前,应做好入托前的准备工作,父母应经常向孩子介绍托儿所的情况,使他们在入托之前就有爱托儿所,不怕托儿所的思想准备。
(4)如果发现孩子有胆小,不敢去托儿所的不良现象,不应生硬地把他们推进托儿所了事,应该先带他们去那儿玩玩看看,熟悉环境,然后再正式进托儿所,以防发生分离性焦虑。
(5)如果发现有分离性焦虑反应,应立即暂停去托儿所,一面请医生矫治,一面补做入托前准备,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防加重焦虑发作。

病因

发病原因
童年情绪障碍产生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40%):
儿童的生活较成人单纯,但在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也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及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遗传因素(20%):
父母将遗传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不仅继承了父母的体形外貌,也包括个性和情绪反应特征,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据报道,双生子同病一致率占47%,患儿家族中有相同病者占16.9%。
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10%):
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发病机制
根据童年情绪障碍中不同病症具体叙述如下:
1.儿童离别焦虑症
(1)欲望得不到满足:按照Freud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当个体潜意识中出现心理冲突时则会表现为焦虑,这种冲突是由个体对欲望的需要和现实生活对欲望的限制造成的,是人格结构中“超我”与“本我”斗争的结果。
(2)遗传因素: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中约15%也有焦虑表现,MZ的焦虑共病率可达50%。
(3)亲子关系不良:Bowlby(1977)认为,正常情况下,父母应给子女以安全而温暖的环境,但又不能使他们依赖这种环境,而亲子关系不良时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子女态度冷淡,苛责,另一方面又让子女依附于自己,使子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境地。
(4)生活事件:在出现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在幼儿园受到挫折等。
2.学校恐惧症的病因
(1)亲子关系不良:早在20世纪70年代,Bowlby就已经注意到了亲子关系的异常可以导致学校恐惧症的发生,这种异常的亲子关系往往表现为:母亲多为慢性焦虑患者,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儿童害怕当自己去上学时,父母会遭遇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儿童担心自己离开家庭时会受到意外伤害,宁肯留在家中;母亲担心儿童去上学会发生不幸事故。
学校恐惧症和儿童离别焦虑障碍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都可能是亲子关系不良的结果,学校恐惧症患儿不愿意上学现象,更多体现在不愿与母亲的分离,基本问题是与母亲分开后表现出来的严重焦虑症状。
(2)学习中遇到挫折:大部分学校恐惧症患儿学习成绩好,自尊心较强,当他们在学校受到挫折或者学习上出现失败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患儿不愿意面对这种困境,不想再次尝试这种痛苦体验,而采用回避的应付方式待在家中,此时,父母不适当的处理方式会加剧症状的严重性:①儿童的行为在家中得到保护和支持;②父母对儿童的不满和害怕采取附和,同情的态度;③父母对儿童的外出,上学表现出焦虑反应时,都可以使儿童的恐惧上学行为得到强化,学校恐惧症状越来越牢固。
3.儿童抑郁症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率中所占的重要性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虽然儿童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没有成人患者那么多,以下3种研究也说明遗传的重要性:①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抑郁症较多;②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均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预料的要多;③一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比例较高,其中,Harrington的研究小组于1993年发现,抑郁症儿童亲属中抑郁症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非抑郁症对照组的近2倍,这样的结果提示儿童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存在的遗传性联系,Akiskal(1986)报道情感性障碍MZ同病率为76%,DZ同病率仅为19%。
(2)心理社会因素:关于心理社会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的影响,有以下3种观点:①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疏远亲子关系,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②早年急性生活事件,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③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都意味着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
从心理学机制上讲,习得的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机制,无助感往往给人带来对期望的等待,无望的等待就会导致情绪抑郁,产生消极认知活动,对自己和自己的前途,周围的世界产生消极。
(3)精神生化异常:目前基本一致的假设认为抑郁症患儿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低下,形成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两个:其一是所有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神经细胞之间)单胺递质耗竭的药物都可以引起抑郁症状,其二是到目前为止,有效的抗抑郁剂,尤其是三环抗抑郁剂都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再回收,使该部位的神经递质水平增加,从而达到消除症状之目的。
实际上,还可以从一些生物学标志中看到抑郁症的精神生化异常,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和睡眠脑电图的异常,儿童发病年龄越小,生物学标志的不稳定性越大。
4.儿童强迫症病因
(1)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在精神疾病的研究中,通过CT,PET,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手段得到的发现显示,强迫症症状与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异常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①脑炎后帕金森病患儿的强迫性运动抽动和仪式性行为,与强迫症患者的“不做不行”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②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所致的疾患,而在患强迫症的儿童和少年中伴发抽动-秽语综合征和舞蹈样运动障碍者明显增加,③由于风湿性舞蹈病是因为基底神经节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免疫性反应,发病时表现为不可控制,无目的的运动障碍,Chapman(1958)报道了8例风湿性舞蹈病患者,4例出现强迫症状,④很多疾病发病时可以出现强迫症状,这些疾病有:风湿性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特发性和脑炎后帕金森病,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它们都是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表现。
Rapoport(1991)对10例儿童强迫症和1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头颅CT扫描后发现,强迫症儿童基底神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状核明显小于正常儿童。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士利用PET技术对强迫症患者头部局部葡萄糖代谢率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额叶,扣带回,尾状核部位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加,这些部位葡萄糖代谢率的增加提示额叶-基底神经节通路存在功能异常。
(2)神经递质异常: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强迫症药如氯丙嗪和氟西汀都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它们通过有效阻断突触前细胞对5-HT递质的回收而达到治疗目的,推测强迫症时5-HT功能不足或水平下降。
还有研究者观察到强迫症儿童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功能亢进,与精神兴奋剂(苯丙胺,哌甲酯)过量使用时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仪式动作”有非常相似之处。
(3)神经内分泌异常:在对高中生强迫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Flament(1988)发现男性比女性发生强迫症的人数少,症状轻,强迫症状在青春前期增加,妇女月经前时强迫思维和强迫仪式动作增加,产后出现强迫症等都说明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4)心理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强迫症症状源于性心理发展固着在肛门期,这一时期正是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家长要求儿童顺从,而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在儿童内心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性心理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在这一阶段,强迫症状就是此期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5)父母性格特征:早在1962年,Kanner就认识到强迫症儿童多数生活在“父母过分十全十美”(overdose of parental perfectionism)家庭中,父母具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追求完美,不善改变等性格特征。

症状

腹壁不自主轴动
紧张
冲动毁物
孤独症
烦躁不安
儿童离别焦虑
腹痛
恶心
攻击行为
噩梦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3%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抑郁症

治疗科室

心理科

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3-5年

治愈率

80%,以精神疏导治疗为主

常用药物

盐酸帕罗西汀片
盐酸丁螺环酮片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0元)

医学检查

儿茶酚胺

建议食物

鸭蛋
鸡蛋
鸽蛋
鹅蛋

饮食禁忌

白酒
白果(鲜)
螃蟹
海螺

建议饮食

鸽蛋菜心粥
鸽蛋百莲汤
荷包鸽蛋
豆干炖鸽蛋
清蒸武昌鱼
油焖武昌鱼
清蒸甲鱼
砂锅甲鱼汤

建议药物

盐酸帕罗西汀片
盐酸氯丙嗪片
盐酸多塞平片
卡马西平片
富马酸喹硫平片
盐酸丁螺环酮片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舒必利片
氯氮平片
金黄抱龙丸
盐酸曲唑酮片
苯妥英钠片
解郁安神颗粒

药物详细信息

尖峰盐酸帕罗西汀片(盐酸帕罗西汀片)
一舒(盐酸丁螺环酮片)
奇比特(盐酸丁螺环酮片)
吉特药业解郁安神颗粒(解郁安神颗粒)
康福药业解郁安神颗粒(解郁安神颗粒)
辅仁堂解郁安神颗粒(解郁安神颗粒)
星斗药业苯妥英钠片(苯妥英钠片)
北京同仁堂金黄抱龙丸(金黄抱龙丸)
北京益民药业盐酸氯丙嗪片(盐酸氯丙嗪片)
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山西云鹏制药苯妥英钠片(苯妥英钠片)
启维(富马酸喹硫平片)
洞庭药业舒必利片(舒必利片)
洞庭药业氯氮平片(氯氮平片)
宜昌人福卡马西平片(卡马西平片)
中西三维卡马西平片(卡马西平片)
复旦复华卡马西平片(卡马西平片)
鹏鹞药业卡马西平片(卡马西平片)
黄河药业卡马西平片(卡马西平片)
北京曙光药业卡马西平片(卡马西平片)
石药欧意苯妥英钠片(苯妥英钠片)
每素玉(盐酸曲唑酮片)
仁和堂盐酸多塞平片(盐酸多塞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