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伤寒
描述
伤寒(typhoid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本病又称为肠热病(entericfever)。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肠出血、肠穿孔是可能发生的最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预防
重点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病人和带菌者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至停药后一周,每周作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为止,沿用已久的死菌疫苗保护作用不理想,口服减毒菌苗在试用中。
本病的预防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地制宜。
1.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须作适当的消毒处理,慢性带菌者的管理应严格执行,饮食,保育,供水等行业从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应调离上述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定期接受监督管理,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有发热的可疑伤寒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伤寒的水型流行在许多地区占最重要位置,给水卫生改善后,发病率可明显下降。
3.保护易感者: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在暴发流行区应急免疫问题上意见不一,对控制流行可能有一定作用,Ty21a株口服减毒活疫苗,1989年美国已批准应用,不良反应较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病因
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是本病的病原体,1884年在德国由Gaffkey在病人的脾脏分离出来,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呈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周身鞭毛,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长2~3μm,宽0.4~0.6μm,伤寒杆菌能在普通的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能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蔗糖及鼠李糖,产酸不产气,在含胆汁培养基中,伤寒杆菌更易生长,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达1~2个月,能耐低温,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于阳光,干燥,热力与消毒剂的抵抗力则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被杀灭;加热达60℃ 30min,或煮沸立即死亡;3%苯酚中,5min亦被杀灭;消毒余氯在0.2~0.4mg/L的水中可迅速致死,于食物(如牛奶)中可以生存,甚至能够繁殖,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内毒素,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等,感染人类后,可诱生相应的抗体,这几种抗体都不是保护性抗体,“O”与“H”的抗原性较强,可以用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抗体,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从伤寒患者新分离到的伤寒杆菌具有Vi抗原,Vi抗原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与阻止吞噬,使细菌的侵袭力增强,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由于Vi抗原的抗原性弱,它诱生Vi抗体的凝集效价低,持续时间亦较短,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大,病原体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亦随之消失;因而有助于伤寒杆菌带菌者的检测,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能被特异性的噬菌体裂解,借此可把伤寒杆菌分为100多个噬菌体型,噬菌体分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与追踪传染源。
伤寒杆菌从口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灭,但如入侵菌量较多,或者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伤寒杆菌就能进入小肠,入侵肠黏膜。
伤寒杆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即原发性菌血症期,在摄入病菌后1~3天,进入血流的病原菌迅速被肝,脾,骨髓与淋巴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原发性菌血症期持续时间短,患者尚无症状,处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仍在细胞内繁殖,然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严重的菌血症,持续数天至数周,患者陆续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伤寒杆菌向全身播散,侵入肝,胆,脾,肾,骨髓等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临床上出现发热,全身不适,明显的毒血症状,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等表现,此时相当于病程第1~2周,血液及骨髓培养常可获阳性结果,伤寒杆菌在胆道中大量繁殖,随胆汁排到肠道,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向外界散播病原菌,部分经肠黏膜再次入侵肠壁淋巴组织,使原先已经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组织肿胀,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如病变累及血管,则可引致肠出血,若侵及肌层与浆膜层,则可引起肠穿孔,均属临床严重并发症,这一病变过程,一般相当于病程的第2~3周。
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内毒素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上坏死组织产生的有毒物质,都可能与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也可诱发DIC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后者是局限于肾脏的微血管内凝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病程进入第4周以后,人体各种免疫能力逐渐加强,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伤寒杆菌从血液与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病变逐渐愈合,临床表现逐渐恢复,疾病终于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免疫能力不足,潜伏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病原菌,又可再度繁殖,侵入血循环引起复发,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病变部位以肠道,尤其回肠末段最为显著,病变过程包括增生,坏死,溃疡形成,溃疡愈合等四个阶段,病程第1~2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最显著,肠系膜淋巴结亦显著增生与肿大,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脾脏,骨髓,肝窦星形细胞亦有不同程度增生,肠道淋巴组织病变加剧,局部发生营养障碍而坏死,形成黄色结痂,病程第3周,结痂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呈椭圆形或圆形,沿着肠道的长轴分布,坏死若波及血管可致出血,侵及肌层与浆膜层可致肠穿孔,因回肠末段病变最严重,穿孔亦以这部位为多见,病程第4~5周,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也不引起肠道狭窄,光镜检查下,上述病变的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大量见于溃疡的底部及周围,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强,胞质内含有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故又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此类细胞聚集成团,构成所谓伤寒肉芽肿或伤寒结节,肠道病变轻重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尤其是婴儿,伴有严重毒血症者,肠道病变可能不明显,反之,毒血症状轻微或缺如的患者,却可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在肠道外的脏器中,脾脏与肝脏的病变最为显著,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伤寒结节,肝脏明显肿胀,肝细胞浊肿,变性,灶性坏死,血窦扩张,亦可见伤寒结节,胆囊呈轻度炎症,严重毒血症者,心肌与肾可呈混浊,玫瑰疹为皮肤表层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单核细胞浸润,可发现伤寒杆菌,呼吸系以支气管炎较常见,亦可有继发性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偶尔可有肾,脑膜,骨髓,心包,肺,中耳等迁徙性化脓病变。
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量,菌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感染活菌量越大,发病的机会越大;具有Vi抗原的菌株毒力较大,同样的感染量,发病率较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情况,较容易感染发病。
症状
不规则热 |
斑丘疹 |
驻站医 |
腹部不适 |
肠穿孔 |
表情淡漠 |
肠出血 |
去质状态 |
乏力 |
毒血症 |
反应迟钝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12%
易感人群
无特发人群
传染性
消化道传播
并发症
贫血 |
治疗科室
传染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
约2周
治愈率
80%
常用药物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
阿莫西林颗粒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10000元)
医学检查
甘油复红试验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 |
血凝试验 |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
摸空征 |
伤寒胶乳凝集试验 |
淋巴细胞数 |
肥达氏反应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建议食物
鸡腿 |
南瓜子仁 |
栗子(熟) |
青豆 |
饮食禁忌
螃蟹 |
河虾 |
海虾 |
淡菜(鲜) |
建议饮食
煎茄子 |
素烧茄子 |
茄子沙拉 |
清拌茄子 |
红烧茄子 |
香汁茄子 |
什锦茄子 |
猪肝炒胡萝卜 |
建议药物
氨苄西林胶囊 |
阿莫西林颗粒 |
司帕沙星片 |
左氧氟沙星片 |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
阿莫西林胶囊 |
司帕沙星分散片 |
呋喃唑酮片 |
诺氟沙星片 |
乳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 |
氧氟沙星片 |
乳酸左氧氟沙星片 |
甲磺酸培氟沙星片 |
药物详细信息
联邦左福康盐酸左氧氟沙星胶(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
阿莫仙阿莫西林颗粒(阿莫西林颗粒) |
联邦安必仙氨苄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 |
鲁抗阿莫西林颗粒(阿莫西林颗粒) |
安必君氨苄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 |
佳乐弗乳酸左氧氟沙星片(乳酸左氧氟沙星片) |
朗瑞(司帕沙星分散片) |
安徽新世纪盐酸左氧氟沙星胶(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
珍棒阿莫西林胶囊(阿莫西林胶囊) |
云鹏呋喃唑酮片(呋喃唑酮片) |
巴沙(司帕沙星片) |
宜昌人福甲磺酸培氟沙星片(甲磺酸培氟沙星片) |
再林(阿莫西林颗粒) |
阿莫仙阿莫西林胶囊(阿莫西林胶囊) |
可乐必妥(左氧氟沙星片) |
贝克诺顿阿莫西林胶囊(阿莫西林胶囊) |
四川大冢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
浙江得恩德氧氟沙星片(氧氟沙星片) |
哈药总厂氨苄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 |
三叶安比先氨苄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 |
山东鲁抗诺氟沙星片(诺氟沙星片) |
万通乳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乳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 |
泰利必妥(氧氟沙星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