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着色真菌病
描述
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又名着色芽生菌病,是由着色芽生菌属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主要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其特点是在真菌侵入处,缓慢形成无痛性疣状结节,最后形成乳头瘤样赘生物,部分可继发溃疡,我国不少省市均有散发或流行,以农民为主,尚可见于木工,泥工,儿童罕见。
预防
避免外伤,如树枝,木刺,禾本植物的秸秆的刺伤,劳动生产中,遇有皮肤外伤,须及时妥善处理,如外涂碘酊,则可预防本病发生。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暗色丝孢霉病又称暗色孢子丝菌病(phaeosporotrichosis),暗色真菌囊肿(phaeomycotic cyst),脑着色真菌病(cerebral chromomycosis)等,暗色孢科真菌为条件致病菌,约有30余属50多种,其组织相均为棕色分隔的菌丝,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空气中孢子和菌丝可通过肺,皮肤伤口或其他途径感染人体,并可经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暗色丝孢霉病较少见,可分为两类: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和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常表现为孤立的皮下或肌肉脓肿,也可表现为皮下囊肿,称为暗色真菌囊肿,若血行播散,以肺脏,骨骼,心内膜及脑最易累及,肝,脾,肾等也常受累,出现化脓性肉芽肿样反应伴脓肿形成,多预后不良,一般在发病1年内死亡。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可由裴氏,紧密,疣状,皮炎着色真菌及分支孢子菌等引起,国内以卡氏枝孢霉为最多见,其次为裴氏着色菌,紧密着色真菌,甄氏瓶霉等,最近又发现棘状外瓶霉等暗色丝孢霉所引起者,暗色孢科真菌为条件致病菌,约有30余属50多种,其组织相均为棕色分隔的菌丝,在组织或脓液中呈圆形棕黄色真菌细胞,直径6~12μm,并不生芽,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寄生在潮湿的土壤与腐烂的谷草木材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空气中孢子和菌丝可通过肺,皮肤伤口或其他途径感染人体,并可经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偶可侵犯脑组织及其它脏器。
症状
脑脓肿 |
丘疹 |
测试 |
免疫功能障碍 |
囊肿 |
脓性分泌物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2%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脓肿 |
治疗科室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对症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
3-6周
治愈率
85%
常用药物
氟康唑分散片 |
氟康唑颗粒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医学检查
肺部检查 |
真菌组织病理学 |
直接涂片检查 |
皮疹 |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氟康唑分散片 |
氟康唑颗粒 |
酮康唑胶囊 |
药物详细信息
弘旭光(氟康唑分散片) |
英达康氟康唑分散片(氟康唑分散片) |
汝宁(氟康唑颗粒) |
海南皇隆氟康唑分散片(氟康唑分散片) |
南昌弘益氟康唑分散片(氟康唑分散片) |
南昌弘益氟康唑分散片(氟康唑分散片) |
上海金山酮康唑胶囊(酮康唑胶囊) |
南京白敬宇酮康唑胶囊(酮康唑胶囊) |
武汉中联酮康唑胶囊(酮康唑胶囊) |
湖北纽兰酮康唑胶囊(酮康唑胶囊) |
浙江京新酮康唑胶囊(酮康唑胶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