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肠平滑肌瘤
描述
小肠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小肠良性肿瘤,源自小肠固有肌层,少数来自黏膜肌层,为一肠壁间肿瘤,在小肠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腺瘤。
预防
1、勿长期饮用酒精性饮料,戒除烟酒嗜好,勿过度吃腌菜、酸、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吃霉变食物,对患有慢性咽喉炎者更为重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少荤多素,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
2、寒冷季节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注意空气流通。室温在20℃为宜,夜间睡眠时勿铺盖过多被褥,避免温度过高或过分干燥,造成咽喉部不适。勿顺风睡觉,剧烈劳动后应休息片刻,勿马上冲洗冷水澡。有伤风感冒引起急性咽喉炎者,应多饮热水或姜汤发汗,增加小便排泄。注意大便通畅。及时治疗急性炎症,防止演变成慢性,有慢性病变的器官,比较容易恶变。
3、加强劳动保护。对生产过程中的有害气体、粉尘、如矽尘、氯氨、溴、碘等需要妥善处理,长期与有害化学气体接触的工作人员,应配戴防毒面具与穿防护隔离衣等。
4、增加体质,加强身体锻炼。常用冷水洗脸擦身,预防感冒,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清晨或工作之余做户外活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肠平滑肌瘤发生于肠壁的肌层或黏膜肌层,个别来源于血管的肌层,肿瘤多为单发,大小不一,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肿瘤质地较韧,常有明显的边界,切面呈淡灰红色,可见编织样纤维束。
(二)发病机制
1.病理改变
小肠平滑肌瘤呈膨胀性生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压迫肠腔,并将黏膜拉直,由于血供不足而产生溃疡坏死,溃疡面不大且浅,边缘无堤状隆起,可引起肠道出血甚至穿孔,亦可发生黏液性变或囊性变,囊腔常有窦道与消化管腔相通,肿瘤可导致肠套叠,肠扭转而引起梗阻症状。
(1)组织形态:镜下可见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略大于正常的平滑肌细胞,细胞互相编织形成束,常排列成栅状;细胞内可见肌原纤维,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核呈长杆形,核内纯染色质细;细胞分化好,无异形性,绝大部分无核分裂,偶见少数核分裂象;瘤组织内可含有数量不等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
(2)良,恶性的平滑肌肿瘤的区分:在病理上,良,恶性的平滑肌肿瘤有时难以区分,甚至可同时存在,国内据大宗病例总结出小肠平滑肌肿瘤的病理特点如下:
①平滑肌瘤细胞核分裂数为0~1个/10高倍视野(HP)或无核分裂。
②肌瘤细胞无异型性。
③肌瘤细胞的致密度低。
④无瘤周组织侵犯。
⑤肌瘤直径一般小于或等于7cm。
⑥肿瘤可有出血,但较少有坏死和囊性变;而平滑肌肉瘤则常发生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病理分型
根据肿瘤在肠壁间的部位及其生长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腔内型,壁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
(1)腔内型:最常见,占65%,肿瘤向肠腔内突入生长,其基底多较宽,因不受解剖的限制,有时生长可达较大体积。
(2)壁内型:约为平滑肌瘤的15%,肿瘤一般较小,很少超过4cm,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多数在活检或其他开腹手术时偶然发现。
(3)腔内外型:约为平滑肌瘤的10%,肿瘤向腔内生长的同时,亦向肠腔外扩张,体积常大于4cm,因肿瘤膨胀性生长在肌层受到的抵抗较浆膜或黏膜层为大,可呈哑铃状肿物,故亦称哑铃型。
(4)腔外型:最少见,仅占8%,多数体积较大,肿瘤中央常有坏死及出血。
小肠平滑肌瘤可发生恶变,据报告,约有15%~20%的小肠平滑肌瘤可恶变成肉瘤。
症状
钝痛 |
腹部肿块 |
急腹症 |
腹泻 |
黑便 |
胃肠道出血 |
腹痛 |
乏力 |
腹腔积血 |
腹膜炎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1%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腹膜炎 |
治疗科室
外科 |
普外科 |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 |
支持治疗 |
治疗周期
4-8周
治愈率
80%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0——50000元)
医学检查
免疫病理检查 |
小肠镜检查 |
内镜检查 |
小肠造影 |
腹部包块 |
造影检查 |
腹腔镜 |
建议食物
薇菜 |
鸡蛋 |
鸽蛋 |
鸡肉 |
饮食禁忌
啤酒 |
红葡萄酒 |
白酒 |
螃蟹 |
建议饮食
芹菜炒香菇 |
清明菜炒鸡蛋 |
素油菜心 |
白菜蛋花粥 |
小白菜猪肉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