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脉肝脏发育异常综合征

儿科 儿科综合 疾病百科

名称

小儿动脉肝脏发育异常综合征

描述

动脉肝脏发育异常综合征即动脉-肝发育不良综合征(arteriohepaticdysplasiasyndrome)又称胆汁淤积综合征,Alagille综合征,本病征为遗传性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发病倾向。

预防

日常预防
本病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预防措施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所用产前诊断技术有:①羊水细胞培养及有关生化检查(羊膜穿刺时间以妊娠16~20周为宜);②孕妇血及羊水甲胎蛋白测定;③超声波显像(妊娠4个月左右即可应用);④X线检查(妊娠5个月后),对诊断胎儿骨骼畸形有利;⑤绒毛细胞的性染色质测定(受孕40~70天时),预测胎儿性别,以帮助对X连锁遗传病的诊断;⑥应用基因连锁分析;⑦胎儿镜检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防止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出生。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1.胆汁排泌的生理
胆汁中含有胆酸,它可增加胆汁分泌,并促进结合胆红素,胆固醇,磷脂及其他脂溶性有机物(包括某些药物)从胆汁中排泄,当胆酸进入十二指肠后,它可使脂肪乳化,并能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微粒(micelle),以便脂肪被肠黏膜所吸收,胆酸是由血中胆固醇经肝细胞代谢所产生,在细胞内与甘氨酸及牛磺酸结合后,被排至毛细胆管,进入肠道,协助脂肪吸收后,大部在回肠末段被吸收,进入门脉及肠-肝循环,可被重新利用,肝细胞将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的反应,受血胆酸浓度调控,胆酸增高时,可抑制此反应,降低时则促进此反应。
2.病理生理及临床特征
胆汁淤积时可引起以下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后果。
(1)正常通过胆汁排泄的物质,被潴留或反流至体内,使其血浓度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如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引起黄疸;高胆酸血症,可致皮肤瘙痒;高胆固醇血症,严重时可致黄色瘤,血清磷脂,脂蛋白X均增高,对某些药物,造影剂,如磺溴酞钠(BSP),131I玫瑰红等的排泄也发生障碍。
(2)肠道内胆汁减少或缺如,结合胆红素减少时,引起粪色淡或呈灰白色;胆酸减少,导致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患儿可发生脂肪泻,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停滞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可出现毕脱斑,皮肤,黏膜角化;D缺乏引起佝偻病,手足搐搦症;E缺乏可致神经肌肉退行性变,近端肌萎缩;K缺乏可引起颅内,胃肠道等出血,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原发疾病所致的肝细胞损伤及(或)胆管内胆汁淤滞,常可引起肝脏有局灶性坏死,肝细胞巨形变,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如ALT,AST,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及甲胎蛋白升高,白蛋白及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病变进展,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最终引起门脉高压症及(或)肝功能衰竭,但临床多数病儿可顺利恢复。

症状

血管畸形
室间隔缺损
智力发育迟缓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02%-0.0005%

易感人群

幼儿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黄色瘤

治疗科室

儿科
儿科综合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

8-12周

治愈率

55%-65%

常用药物

维生素E皇浆口服液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医学检查

粪便性状
尿常规
尿胆原(URO)
心血管造影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
凝血时间
血常规
肝脏超声检查
造影检查

建议食物

鸡蛋黄
鸡蛋
鹌鹑蛋
鸭翅

饮食禁忌

腐竹
白扁豆
螃蟹
龙虾

建议饮食

西米猕猴桃粥
猕猴桃苡仁粥
牛奶菠菜粥
菠菜粥
菠菜豆腐汤
菠菜牛骨汤
菠菜猪肝汤
苦杏仁粥

建议药物

维生素E皇浆口服液

药物详细信息

黑龙江金九维生素E皇浆口服(维生素E皇浆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