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片吸虫病

儿科 儿科综合 疾病百科

名称

小儿片吸虫病

描述

片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gigantica)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而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牛、羊等动物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感染率高达20%~60%,临床表现主要由童虫在腹腔及肝脏所造成的急性期表现及由成虫所致胆管炎症和增生为主的慢性期表现。

预防

日常预防
加强家畜管理,划区放牧,避免污染水源,饮用水(包括牲畜)与一般用水分开,饮用水宜定期消毒,加强卫生宣教,不喝或不吃可能遭受污染的生水和水生植物,以切断传播途径。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肝片形吸虫虫体大小(2.0~5.0)cm×(0.8~1.3)cm,背腹扁平,似叶形,呈深红褐色,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为头锥,头锥后虫体骤宽称为肩峰,口吸盘较小,位于虫体顶端,腹吸盘略大,位于头锥基部,虫卵甚大(130~150)μm×(63~90)μm,椭圆形,淡黄褐色,卵壳薄,分两层,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
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在终宿主肝胆管内成虫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在22~26℃水中,经9~14天发育为含毛蚴卵,并迅速钻入锥实螺,在螺体内经胞蚴和雷蚴两代发育成尾蚴,其后从螺体逸出,在水面下浮游,当接触动物体(植物或腐生物)后脱去尾部,形成囊蚴,附于水中物体上(如水草),其体形颇似草帽状,当宿主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囊蚴经小肠消化液脱囊后,逸出后成为尾蚴,经肠壁进入腹腔发育为童虫,在腹腔约48h,童虫钻破肝被膜进入肝实质中,以肝组织为营养继续发育,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最终进入肝胆管中寄生,约经4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最短10~11周,每条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12年。
(二)发病机制
肝片吸虫对人体的损伤大致可分为童虫和成虫两方面,早期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在此过程中可破坏组织,在虫道上留有出血灶,童虫在肝实质中移行时,以肝细胞为食,损伤肝组织,随着童虫的发育,肝损伤更为广泛,可出现纤维蛋白性腹膜炎,肉眼可见肝脏明显充血,其间布满乳白花纹(硬结部分),镜检可见肝损伤处充满肝细胞残片,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肝组织表面偶有小脓肿,脓肿内充满嗜酸性粒细胞及大量的夏-雷结晶,童虫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进入胆管中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胆管内,使管腔明显增大,突出于表面,虫体的吸盘及皮棘等机械性刺激,可引起炎症性改变,并易致继发性感染而引起细胞性胆管炎或肝脓肿,虫体能产生大量的脯氨酸,可诱发胆管上皮增生,因此成虫引起的主要病变是胆管炎症及上皮增生,致使胆管管腔变窄,管壁增厚,胆管周围亦有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见较大的胆管也有慢性阻塞及胆汁淤积,从而发生胆汁性肝硬化。

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烂桃样血痰
腹泻
食欲不振
乏力
恶心
畏寒
胆绞痛
胀痛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01%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性

粪口传播

并发症

贫血

治疗科室

儿科
儿科综合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

7-10天

治愈率

50%

常用药物

吡喹酮片
马洛替酯片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医学检查

改良加藤法
免疫电泳
CT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肝脏超声检查
血常规
胆道造影
腹水检查
血凝试验
腹腔镜

建议食物

芝麻
腰果
南瓜子仁
花生

饮食禁忌

白砂糖
花生(炒)
白扁豆
羊油

建议饮食

鲜百合冬菇西兰花汤
蘑菇木耳西兰花腐竹汤
口蘑烧扁豆
干煸牛肉末扁豆
莲藕发菜红豆汤
莲藕红豆煲羊肉
菠菜豆腐蛋花汤
菠菜粥

建议药物

吡喹酮片
复方紫参颗粒
马洛替酯片
马洛替酯缓释片

药物详细信息

松柏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克迪利尔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九泰马洛替酯片(马洛替酯片)
广州迈特兴华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海南制药一厂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江苏亚邦爱普森马洛替酯片(马洛替酯片)
四川科伦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华润紫竹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广州康和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西南药业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湖北民康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湖北绿金子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吉林银诺克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南阳普康马洛替酯片(马洛替酯片)
江苏亚邦强生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湖北老中醫复方紫参颗粒(复方紫参颗粒)
亚宝药业马洛替酯缓释片(马洛替酯缓释片)
湖南尔康湘药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浙江佐力马洛替酯片(马洛替酯片)
上海信谊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成都第一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安徽东盛吡喹酮片(吡喹酮片)
上海信谊吡喹酮片(吡喹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