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
描述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bacillaryEpithelioidAngiomatosis)亦称杆菌性血骨病(bacillaryangiomatosis)或上皮样血管瘤病(epithelioidangiomatosis),1983年由Stoler首先报道。其从一艾滋病病人身上发现一种不同于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认为是一种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增生的新的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特征为血管源性红色丘疹的皮肤感染。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由于其最常见于HIV感染过程中,避免经可能传播途径患病尤为重要。
病因
本病的皮损组织切片电镜观察,发现有与猫抓病类似的小杆菌,大小约为0.5μm×1.5μm,杆菌分布成群或成束,目前曾有细菌培养已获成功报道,但到底属于哪一类细菌尚未明确,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与新近发现的猫抓病杆菌相关,甚至就是猫抓病杆菌,只是在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肉芽肿性损害,而当有免疫缺陷的情况下(如HIV感染),则表现为血管增生性损害。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一些研究者观察到;在病人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肉芽肿性损害,免疫缺陷的情况下(如HIV感染),则表现为血管增生性损害。
还有资料证明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为一种立克次体或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它与杆菌状巴尔通体和五日热立克次体关系非常密切。
症状
血管增生 |
丘疹 |
骨膜反应 |
肉芽肿 |
HIV感染 |
败血症 |
菌血症 |
溶骨性损害 |
胃肠道症状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1%
易感人群
好发于男性HIV感染者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肝炎 |
治疗科室
内科 |
血液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
1-3个月
治愈率
40%-60%
常用药物
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
鱼肝油酸钠注射液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10000元)
医学检查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
涂片 |
皮损 |
免疫病理检查 |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鱼肝油酸钠注射液 |
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
药物详细信息
哈尔滨莱博通注射用盐酸平阳(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
海正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
海南通用同盟鱼肝油酸钠注射(鱼肝油酸钠注射液) |
上海东海鱼肝油酸钠注射液(鱼肝油酸钠注射液) |
天津太河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
天津太河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
上海信谊鱼肝油酸钠注射液(鱼肝油酸钠注射液) |
吉林敖东延吉注射用盐酸平阳(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
海正辉瑞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