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
描述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是一种累及多系统、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病因之一,1/3以上的HUS患儿可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由于HUS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在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方面均有共同之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统称之为HUS/TTP或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在HUS组织病理损伤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很多功能和病理变化是内皮细胞损伤的结果,肾脏受累最重。小儿较成人多见,随着诊疗技术的日趋完善,HUS的预后已有所改观。
预防
病因尚不明,目前重点应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与腹泻相关的HUS,其致病因子是志贺毒素,大多与大肠埃希杆菌O157感染有关,应积极防治,前驱感染后发生HUS的预兆因素:
1、发生HUS的预兆因素: CRP>1.2mm/dl,白细胞>11.0×109/L,体温>38℃,这三项指标被认为是E.Coli感染后发生HUS的预兆因素。
2、发生HUS的危险因素:Bell等认为病初3天抗生素(制动剂)的应用,年龄<5.5岁,呕吐严重,白细胞>13×109/L发生HUS的危险比对照组高7~8倍。
3、发生D+HUS的高危参数 :在细菌感染的胃肠炎后, 低水平的新蝶呤和高水平的IL8及特别低水平的IL10都是发生D+HUS的高危参数。
4、其他: 国外学者认为如果存在低酰基鞘氨醇三己糖血症,在VTEC感染后有HUS的高发病率。
5、HUS的保护基因: Shimazu等报道B抗原的表达对HUS的发病有一种保护作用。
以上供我们在临床预防工作中做参考。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确,下列外源或内源性因素可能与HUS的发病有关。
1.分型 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入,目前大家接受的分型如下:
(1)腹泻后HUS(post-diarrheal,D+HUS):占全部HUS的90%左右,又称典型表现,有小流行,也可见散发,腹泻时常伴血性大便,和志贺类毒素(Shiga-like toxin,SLT)产生的细菌有关,而其中绝大多数由大肠埃希杆菌0157:H7(E.0157:H7)引起。
(2)无腹泻HUS(non-diarrheal HUS,D-HUS):约占10%病例,又称非典型发作,分为:
①继发性HUS:本病在儿童中少见,英国Fitzpatrik报道192例HUS中有D-HUS 23例占12%;加拿大一组226例HUS患儿中,仅有D-HUS 12例占5.3%,病因中最常见感染为链球菌肺炎或败血症,其次为β-溶血性链球菌,支原体感染,原发及继发的肾小球病变(如SLE),药物(如可卡因,奎宁,丝霉素,环孢素,FK-506等),骨髓移植,肿瘤,胶原血管病,AIDS等,无季节差异,常有前驱症状。
②特发性HUS:原因不明,多为散发,常有遗传家族倾向,未发现有确切的前驱感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本型病死率高,且发展为ESRD更为常见,复发占20%左右。
2.病因
(1)感染:是诱发儿童HUS的首要因素,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杆菌,志贺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和沙门菌及病毒感染,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均可诱发HUS,有资料表明,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HEC)0157:H7是引起一些地区流行性感染性腹泻相关的HUS的主要病原,0157:H7主要存在于家畜肠道,未煮熟透的肉类和未经消毒的牛奶,儿童暴发流行的EHEC 0157:H7感染中,可有高达53%的患者发生HUS。
(2)药物:以长春新碱,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等抗肿瘤药物较为多见,环孢霉素等免疫抑制剂也可诱发HUS。
(3)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及肾移植后均可发生HUS,发生率分别为3.4%和6%~9%,一旦发生骨髓移植后HUS,预后凶险,可能与大剂量化疗,放疗,排异反应,感染等有关。
(4)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胸腺无淋巴细胞增生症。
(5)遗传因素:HUS可在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中相继发病,目前认为HU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偶有显性遗传,家族性HUS预后不良,病死率达68%。
(6)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恶性肿瘤均可引起HUS,成人多见。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HUS的发病机制尚不详,不同致病因素引起HUS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其共同的致病途径,受损的内皮细胞启动凝血系统,致血小板在局部聚集,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积,使红细胞和血小板流经时遭受机械损伤而破坏,引起微血管性血栓,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在肾脏,微血管性血栓致肾内循环障碍,进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近年的研究认为HUS发病机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内毒素致内皮细胞受损:EHEC在肠道内产生内毒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SLTs),又称维罗毒素(verotoxin,VTs),可结合到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脂质受体(globotriaosylceramide,CB3)上,经吞噬进入胞浆后分解为A链和B链,A链可裂解核糖体转运RNA的腺嘌呤,使蛋白合成障碍致细胞受损或死亡;SLTs尚有诱导肾细胞凋亡作用,细胞凋亡在HUS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且凋亡细胞数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另一种为细菌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上调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和下调血栓调节素表达而损伤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LPS尚可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在内皮细胞上。
(2)细胞因子作用:许多细胞因子参与HUS发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β等释放增加,TNF可诱导上皮细胞促凝血活性及GB3受体表达;IL-6是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标志物,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IL-8是一种白细胞激活剂,白细胞激活后释放弹力蛋白酶,使其与内皮细胞黏附性增高,参与发病并加重病损。
(3)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TXA2)失衡:正常内皮细胞可合成PGI2,具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与促进血小板凝聚的TXA2保持动态平衡,本征患者PGI2低下,可能与发病有关,推测病儿缺少某种刺激产生PGI2的血浆因子或存在PGI2合成酶抑制物,尚有可能HUS病人对PGI2降解加快有关。
(4)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促血小板凝聚物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异常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等增多;血小板释放产物如β-血栓球蛋白(β-TG)等增加;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微血栓广泛形成;纤溶破坏,D-二聚体和PAI降低。
(5)其他:有学者注意到,内皮素-一氧化氮轴和免疫功能紊乱在HUS的发病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2.病理改变 肾脏病理改变以血管内血小板聚集伴纤维素沉积,微血栓形成为特点,分3型。
(1)肾小球型:小儿多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细胞下间歇增宽,可见系膜细胞插入现象,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有微血栓形成和节段性纤维素性坏死。
(2)血管型:以入球小动脉,小叶间和弓状动脉分支为主,可见动脉内膜水肿,纤维素坏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血栓机化,血管内膜葱皮样增生。
(3)皮质坏死型:是较大的,肾内动脉血栓形成和闭塞的后果,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沉积,有时见IgM及C3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症状
出血倾向 |
腹泻 |
食欲不振 |
血尿 |
黏液便 |
腹痛 |
血小板减少 |
乏力 |
氮质血症 |
心律失常 |
代超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02%-0.0005%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
小儿低氯性氮质血症综合征 |
代谢性酸中毒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治疗科室
儿科 |
小儿内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支持治疗 |
治疗周期
6-12个月
治愈率
75%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10000元)
医学检查
血常规 |
尿沉渣 |
血清总补体 |
尿常规 |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涂片 |
心电图 |
胸部平片 |
便常规 |
血液检查 |
建议食物
芝麻 |
腰果 |
南瓜子仁 |
花生 |
饮食禁忌
白砂糖 |
花生(炒) |
白扁豆 |
田螺 |
建议饮食
蘑菇木耳饺 |
蘑菇鸡丝蛋花汤 |
蘑菇木耳西兰花腐竹汤 |
腰果西兰花 |
菜花肉饼 |
蛋蓉菜花汤 |
豆薯小米粥 |
小米素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