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外科 疾病百科 肝胆外科

名称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描述

急性胆管炎是发生在整个胆道系统并可波及肝脏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胆管梗阻加细菌感染是病因。临床表现为腹痛、寒战发热和黄疸。如果伴随出现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症状或者脉搏超过120次/分,则诊断为重症急性胆管炎,是胆管结石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梗阻的部位可分为为胆总管梗阻型和肝内梗阻型。前者为胆总管阻塞引起,典型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急骤起病后,短时间相继出现上腹痛、寒战和黄疸;后者为一侧的肝胆管被阻塞而胆总管尚通畅,发病时无黄疸或只有轻微黄疸,与严重的全身症状不相称。

预防

1.一级预防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故该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肝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的防治。①防治肝胆管结石,关键在于预防及消除致病因素。而已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的病人,则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尤其在并发胆道感染时应更积极地防治。早期即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胆道感染。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去除结石,通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AFC 的发生。②防治胆道蛔虫症。蛔虫进入胆道后造成胆道不同程度的梗阻。使胆道压力增高,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诱发AFC。另外,胆道蛔虫症也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胆道蛔虫症是预防AFC 的极其重要的方面,主要是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防治肠道蛔虫病。一旦确诊即行驱蛔治疗,如已确诊为胆道蛔虫症,则应尽快治疗。给予镇痛、解痉、控制感染,促使蛔虫自行从胆道退出。另外,可作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用圈套器将部分进入胆总管口的蛔虫套住拉出体外。治疗无效时方考虑手术治疗。
2.二级预防 AFC 病情发展迅猛,很快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因此该病的二级预防主要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反复发作的胆道病史,有高热、寒战、黄疸、全身中毒症状及腹膜炎体征,结合B 超检查,诊断不难。一旦确诊,就应积极抗感染、抗休克,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防治胆源性败血症,同时准备急诊手术。手术原则是解除梗阻,减压胆道,通畅引流,力求简单快速。对高龄、全身情况差的患者可先行PTCD 或经鼻胆管引流,待一般情况改善后再行手术。术后仍应行积极的全身支持疗法和抗感染措施。
3.三级预防 AFC 早期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和胆源性败血症,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很差,病死率极高。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特点是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伴发胆管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积脓,胆道高压,大量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多菌种,强毒力,厌氧与需氧菌混合性败血症,内毒素血症,氮质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中感染性休克,胆源性肝脓肿,脓毒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导致病人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与以下环节有关。
1.胆管内细菌感染
正常人胆管远端Oddi括约肌和近端毛细胆管两侧肝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分别构成肠道与胆道,胆流与血流之间的解剖屏障;生理性胆汁流动阻碍细菌存留于胆管黏膜上;生理浓度时,胆汁酸盐能抑制肠道菌群的生长;肝脏Kupffer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可形成免疫防御屏障,因此正常人胆汁中无细菌,当胆道系统发生病变时(如结石,蛔虫,狭窄,肿瘤和胆道造影等),可引起胆汁含菌数剧增,并在胆道内过度繁殖,形成持续菌胆症,目前认为,细菌也可通过淋巴管,门静脉或肝动脉进入胆道,AOSC术中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5.64%~100%,当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经手术去除梗阻因素,确认临床治愈后,较长时期胆汁内细菌仍然存在,目前对胆汁难以净化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细菌的种类绝大多数为肠源性细菌,以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率最高,其中以大肠埃希杆菌最多见,也可见大肠埃希杆菌,副大肠埃希杆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和克雷白杆菌属等,革兰阳性球菌则以粪链球菌,肺炎球菌及葡萄球菌较多见,随着培养,分离技术的改进,胆汁中厌氧菌检出率明显增高,阳性率可达40%~82%,菌种也与肠道菌组一致,主要为类杆菌属,其中以脆弱拟杆菌,梭状杆菌常见,需氧和厌氧多菌种混合感染是AFC细菌学特点,细菌产生大量强毒性毒素是引起本病全身严重感染症候,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细菌是急性胆管炎发病的必要因素,但并非有菌胆症的病人均发病,近来, 不少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并不完全依赖于侵入微生物的种类和毒力。
2.胆道梗阻和胆压升高
导致胆道梗阻的原因有多种,我国常见的病因依次为:结石,寄生虫感染(蛔虫,中华分支睾吸虫),纤维性狭窄,其他较少见的梗阻病因有: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医源性胆管损伤狭窄,先天性肝内外胆管囊性扩张症,先天性胰胆管汇合畸形,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种胆道器械检查操作等,西方国家则以胆管继发结石和乏特壶腹周围肿瘤较多见,胆道梗阻所致的管内高压是AFC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首要因素,动物实验证明,结扎狗的胆总管,向胆管内注入大肠埃希杆菌,狗在24h内出现高热,2天内死亡,如果向未结扎胆总管的胆管内注入等量的大肠埃希杆菌,动物则不发生症状,实验还证明,当胆管内压>2.9kPa(30cmH2O)时,细菌及其毒素即可反流入血而出现临床感染症候,梗阻愈完全,管内压愈高,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愈显著,在胆管持续高压下,胆-血屏障损坏是胆道内细菌反流入血形成菌血症的前提,通过向胆道内逆行注入各种示踪物质,借助光镜,电镜和核素等技术已经显示,在胆道高压状态下胆道循环系统反流的可能途径:
①经肝细胞反流:当胆道梗阻和胆汁淤滞时,肝细胞可通过吞噬的方式将胆汁中成分吸入肝细胞胞质内,并转送到Disse间隙。
②经肝细胞旁路反流,临床观察也发现,不少AFC病人作胆管减压术,当排出高压胆汁后,血压迅速回升和脉率减慢,显然难用单纯感染性休克合理解释,表明有神经因素的参与。
3.内毒素血症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一种脂多糖成分,其毒性存在于类脂A中,内毒素具有复杂的生理活性,在AOS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1)内毒素直接损害细胞,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凝集,内毒素主要损害血小板膜,亦可损害血管内膜,使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内膜上增加血管阻力,再加上肝细胞坏死释放的组织凝血素,因而凝血机制发生严重阻碍,血小板被破坏后可释放血栓素,它可强化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外周血管的收缩以及肺循环改变,血小板凝集导致微循环中血栓形成,堵塞微血管,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这种微血管障碍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引起肺,肾和肝等局灶性坏死和功能紊乱。
(2)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系统产生一种多肽物质即肿瘤坏死因子(TNF),在TNF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由多种介质参与的有害作用:
①TNF激活多核白细胞而形成微血栓,血栓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出白介素和血小板激活因子,使血小板凝集,促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②被激活的多核白细胞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和多种蛋白酶,前者加重损害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而增加血管内凝血,还损害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和溶解溶酶体,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和生物功能,后者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连接素并释放缓激肽,增加血管扩张和通透性,使组织水肿和降低血容量。
③TNF通过环氧化酶催化作用,激活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和前列腺素,前者使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凝集,后者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④TNF还经脂氧化酶作用,使花生四烯酸产生具有组胺效应的白细胞三烯,加重血管通透性,在休克进展中,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结构破坏,又可释放出多种毒性体液因子,如组胺,五羟色胺,氧自由基,多种蛋白水解酶,心肌抑制因子,前列腺素和内腓肽等,进一步加重组织损害,形成了以细菌毒素为主,启动并激活体内多种体液介质参与的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由肠道阳性球菌所产生外毒素,也参与了收缩血管,溶解血细胞和凝集血小板等作用。
(3)内毒素激活补体反应:补体过度激活并大量消耗后,丧失其生物效应,包括炎性细胞趋化,调理和溶解细菌等功能,从而加重感染和扩散,补体降解产物刺激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加重血管壁的损伤。
(4)产生免疫复合物:一些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具有抗原性,它与抗体作用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脏器的内皮细胞上,可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引起细胞发生蜕变,坏死,加重多器官损害。
(5)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AFC的基本病理过程(胆道梗阻,感染,内毒素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组织缺血/再灌注)均可引起氧自由基与过氧化物的产生,氧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改变生物膜的流动液态性,影响镶嵌在生物膜上的各种酶的活性,改变生物膜的离子通道,致使大量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造成线粒体及溶酶体的破坏,氧自由基还可通过激活磷脂酶,催化膜磷脂释放对白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激活因子,从而使白细胞大量积聚,加重炎症反应,这些白细胞又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形成恶性循环,对机体组织和肝胆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4.高胆红素血症
正常肝脏分泌胆汁的压力为3.1kPa(32cmH2O),当胆管压力超过约3.43kPa(35cmH2O)时,肝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坏死,破裂,胆汁经肝窦或淋巴管逆流入血,即胆小管静脉反流,胆汁内结合和非结合胆红素大量进入血循环,引起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如果胆管高压和严重化脓性感染未及时控制,肝组织遭到的损害更为严重,肝细胞摄取与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急剧下降,非结合胆红素才明显增高,高胆红素血症是加重AFC不可忽视的因素,其危害尚不完全清楚,较肯定的有:
①胆红素进行性增高,可导致各脏器胆红素沉着,形成胆栓,影响各主要脏器的功能。
②胆汁酸有抑制肠腔内大肠埃希杆菌生长和清除内毒素的作用,当梗阻性黄疸时,肠内缺乏胆酸,大肠埃希杆菌大量繁殖及释放大量内毒素,AFC的胃肠黏膜受损加重,导致细菌和内毒素吸收移位至门静脉,另外,梗阻性黄疸及胆管感染时肝脏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细菌和毒素的功能减弱,门静脉内的细菌和毒素易进入体循环,更加重了胆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程度。
③肠内缺少胆酸使脂溶性维生素不能吸收,其中维生素K是肝内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需成分,因而可导致凝血机制障碍。
5.机体应答反应
(1)机体应答反应异常:临床常注意到,手术中所见病人的胆道化脓性感染情况与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常不完全一致,仅仅针对细菌感染的措施,常难以纠正脓毒症而改善病人预后,上述现象提示必有致病微生物以外的因素在脓毒症发病中起着支配作用,近年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逐渐积累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资料正在越来越清楚地揭示,脓毒症的临床病理表现是宿主对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损伤因素异常反应而导致体内急性生理紊乱的结果,原有严重疾病所致器官组织的损害和继发感染固然是重要的启动因素,但由各种损伤动因所触发的体内多种内源性介质反应在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中所起的介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2)免疫防御功能减弱:本病所造成的全身和局部免疫防御系统的损害是感染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吞噬作用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防御功能,肝窦壁上的库普弗细胞占全身巨噬细胞系统即网状内皮系统的70%,它具有很强的清除微生物,毒素,免疫复合物及其他巨分子化学物质的功能,是阻止这些异物从胆管入血或从血液入胆管的重要屏障,胆管梗阻,高压和感染均可削弱库普弗细胞的吞噬功能,AFC的肝组织可发生肝窦严重炎变,坏死,加上过去反复急,慢性交替感染所致的肝纤维化,萎缩或胆汁性肝硬化,库普弗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更甚,血浆中的调理素和纤维连结素是促进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的体液介质,感染过程中,它们在血中含量减少,也间接反映出免疫功能下降,阻塞性黄疸病人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机制均受抑制,黄疸加深时间越长免疫受损越重,有实验还证明,梗阻性黄疸动物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能力受到抑制,可能与细胞介导免疫缺陷或产生某种抑制因子有关。
(二)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和程度与梗阻部位,范围,完全与否,持续时间,细菌毒力,病人体质,营养状况,有无并发症,治疗是否及时等多因素相关。
胆管急性化脓性感染在胆管内高压未及时解除时,炎性迅速加重并向周围肝组织扩展,引起梗阻近侧所有胆管周围化脓性肝炎,进而因发生多处局灶性坏死,液化而形成多数性微小肝脓肿,各级肝胆管还可因管壁严重变性,坏疽或穿孔,高压脓性胆汁直接进入肝组织,加速肝炎发展和脓肿形成。
微脓肿继续发展扩大或融合成为肝内大小不等的脓肿,较表浅者常可自溃而破入邻近的体腔或组织内,形成肝外的化脓性感染或脓肿,常见的有膈下脓肿,局限性或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还可穿破膈肌而发生心包积脓,脓胸,胸膜肺支气管脓瘘和腹壁脓肿等,胆管下端梗阻引起的肝外胆管或胆囊坏疽,穿孔致胆汁性腹膜炎也较常见,乏特壶腹部梗阻致胰管内压增高,可并发重型急性胰腺炎。
肝脓肿发展过程中,还可腐蚀毁损血管壁(多为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若脓肿又与胆管相通时,则出现胆道出血,胆管壁糜烂,溃疡,损害伴行血管也是胆道出血的原因之一 。
细菌,毒素,胆管内感染物质如胆砂石,蛔虫或虫卵,可经胆管-肝窦瘘,胆管-肝脓肿-血管瘘或胆管-血管瘘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产生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多菌种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并造成多系统器官急性化脓性损害,较常发现的有急性化脓性肺炎,肺脓肿,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肾炎,肾皮质及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心肌炎,心包炎,脾炎,脑炎,胃肠道黏膜充血,糜烂和出血等,这些严重全身感染性损害是导致病情重笃,休克难于逆转和发生多器官衰竭的病理基础。
应该指出,急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脓毒症时肝脏和胆道的病理损害是变化多样的,但肝胆系统的大体和镜下病理改变与病人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却未必一致,在胆管树内有或无脓性胆汁的胆道梗阻病人之间,临床表现上并无恒定的差异,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胆道梗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均未发现有显著相关性。
AOSC尚没有统一的分型,为了医疗的实际需要,可根据病理特点,疾病过程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分型。
1.病理分型
(1)胆总管梗阻型胆管炎:主要由于胆总管的梗阻而发生的AFC,此型占80%以上,病理范围波及整个胆道系统,较早出现胆道高压和梗阻性黄疸,病情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全胆道胆管炎。
(2)肝内胆管梗阻型胆管炎:主要是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发生的胆管炎,因病变常局限于肝内的一叶或一段,虽然有严重感染存在,可无明显腹部疼痛,黄疸也往往较少发生,此型胆管炎的临床症状比较隐蔽,同时由于肝内感染灶因胆管梗阻,得不到通畅引流,局部胆管扩张,很快出现胆道高压,胆血屏障被破坏,大量细菌内毒素进入血内,发生败血症。
(3)胰源性胆管炎:胆道急性感染时,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反之,胰腺炎时,胰液反流入胆管引起胰源性胆管炎或胆囊炎,此型病人往往是胰腺炎与胆管炎同时存在,增加了病理的复杂性与严重性。
(4)胆道反流性胆管炎:在胆道肠道瘘或胆肠内引流术后,特别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由于肠道内容物和细菌进入胆道,尤其当胆道有梗阻时,可引起复发性反流性胆管炎。
(5)寄生虫性胆管炎:临床上常见的寄生虫性胆管炎,多由胆道蛔虫所引起,约占胆道疾病的8%~12%,蛔虫进入胆道后,虫体刺激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病人发生阵发性疼痛,由于蛔虫带入细菌感染和阻塞,可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中华分支睾吸虫通过第一宿主淡水螺和第二宿主淡水鱼虾,发育过程中被人体摄入,寄生于肝胆管和胆囊内,如引起胆道梗阻和感染,可发生急性胆管炎,严重病例可出现梗阻性黄疸和肝脓肿,肝包囊虫破入胆道后,也可发生急性胆管炎,严重的胆道感染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6)医源性胆管炎:内镜技术和介入治疗的发展,相应一些操作如PTC,PTCD,ERCP,EST,经T管进行胆道造影,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等,术后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几率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胆道梗阻或感染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2.临床分型
(1)暴发型:有些AFC可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胆源性败血症,进而转变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系统衰竭(MODS),肝胆系统的病理改变呈急性蜂窝织炎,病人很快发展为致命的并发症。
(2)复发型:若胆管由结石或蛔虫形成活塞样梗阻或不完全梗阻,感染胆汁引流不畅,肝胆系统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理改变可交替出现并持续发展,胆道高压使毛细胆管和胆管周围发生炎症,局灶性坏死和弥漫性胆源性肝脓肿,感染也可扩散到较大的肝内,外胆管壁,引起胆管壁溃疡以及全层坏死穿孔,形成膈下或肝周脓肿,肝内或肝周脓肿可能是化脓性细菌的潜在病灶,使急性胆管炎呈多次复发的病理过程,感染灶内血管胆管瘘,可导致胆道感染和周期性大出血。
(3)迁延型:在胆管不全性梗阻和慢性炎症情况下,胆管壁发生炎性肉芽肿和纤维性愈合,继而发展为瘢痕性胆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化和局灶性肝萎缩等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又常合并肝内隐匿性化脓性病灶,在肝功能逐渐失代偿情况下,致使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经过呈迁延性,最终发展为整个肝胆系统多种不可逆性病理损害,预后不良。
(4)弥漫型:AOSC的感染成为全身性脓毒血症,由于感染的血液播散,引起肝,肺,肾,脾,脑膜等器官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或脓肿形成,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反复发作下,出现多器官和系统功能衰竭。
以上各型在个别患者发病时,可交替或组合出现,每次发作又可因缓急,轻重和病理特征的不同而出现个体差异,因此患者每次就诊时,都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症状

胆道梗阻
休克
血压下降
闫铁
微循环障碍
腹痛
弛张热
毒血症
少尿
脓肿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28%

易感人群

胆石症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科室

外科
肝胆外科

治疗方式

手术及内镜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

14天

治愈率

90%

常用药物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

治疗花费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0——50000元)

医学检查

CT检查
尿胆素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建议食物

葵花子仁
白果(干)
赤小豆
白扁豆

饮食禁忌

啤酒
白酒
鸡肝
腐竹

建议饮食

番茄鸡蛋煎饼
番茄荸荠饮
毛豆番茄豆腐汤
玉米粉燕麦粥
冬瓜玉米面粥
菠萝胡萝卜汁
胡萝卜菠菜汁
胡萝卜炒肉丝

建议药物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麦迪霉素片
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药物详细信息

珠海联邦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鲁抗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头孢唑林钠)
鲁抗麦迪霉素片(麦迪霉素片)
大冢制药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许昌修正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黄河药业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鹏鹞药业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健朗药业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宜昌人福麦迪霉素片(麦迪霉素片)
北京曙光药业麦迪霉素片(麦迪霉素片)
福邦药业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迪诺制药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石药欧意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海口奇力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圣元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得恩德制药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恒安药业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利民制药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北京京丰制药集团盐酸左氧氟(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瑞年前进制药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科伦药业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京必妥新(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哈药总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