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肠病

内科 消化内科 疾病百科

名称

门脉高压性肠病

描述

门脉高压性肠病(PHC)是1991年由Kozarek提出,指在门静脉高压症(PHT)基础上发生的肠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流量增加,动静脉短路,以及毛细血管内皮和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改变。PHC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出血。出血主要缘于黏膜下静脉曲张,门静脉内压力突然增高、黏膜表面糜烂或溃疡、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质量或数量下降等,都是引起出血的因素。

预防

针对病因,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避免出现PHT。少吃刺激性的东西、烟、酒、辛辣酸甜的东西;尽量少吃、太油、太腻的东西少吃。有一些感冒药(如阿斯匹林类的非甾体抗炎类的药物)都得特别小心,吃感冒药的时候要慎重,尽量不吃。因为这些药很可能会诱发病情的加重。

病因

(一)发病原因
PHC的常见病因是存在相应原发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原发性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栓塞等,在此基础上长期门静脉高压症(PHT)而发生的肠黏膜损害。
(二)发病机制
1.PHC是继发于门静脉高压以肠道血管扩张为特征的一种病变,发病机制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基本相同,也与门静脉高动力循环等有关,日本山门等通过对反映门静脉压力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测定,发现肝硬化伴有PHC者明显高于不伴有PHC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仅胃血流量增高1倍,食管,小肠,结肠血流量也增加40%~60%,山门通过激光多普勒法研究发现除盲肠外,从直肠到升结肠黏膜血流量伴有PHC者较不伴有PHC者明显增多,且黏膜血流量的改变依次为重度PHC者?轻度PHC者?无PHC者,Tezuka等采用脏器反射光谱法测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直肠黏膜,发现黏膜的血流量增加,均说明门静脉高压普遍存在的高动力循环参与了PHC的发生,有报道门静脉内径的宽度与结肠血管畸形成正比,有出血史的患者结肠黏膜损害更明显,在慢性门静脉高压者结肠的黏膜,黏膜下层的小动脉扩张,结肠的血流量增加,即“内脏多血(splanchnic hyperemia)”,使门静脉流入的血流量增加,为维持慢性高门静脉压的机制之一。
观察门静脉高压患者体内的一些扩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胰高糖素,前列腺素,肠血管活性肽,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腺苷以及一氧化碳等增加,可能与合成增多,灭活减少及门-体分流等因素有关,在门静脉高压患者外周动脉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下降,已知在门静脉高压时体内缩血管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高于正常,但内脏血管却以扩张表现为主,呈现高动力循环,这与患者内源性血管扩张物质增加有关,致使外周动脉扩张,继而出现高动力循环。
诸多介质中一氧化氮被认为是引起肝硬化患者血管扩张,高动力循环及PHC的关键介质,一氧化氮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介导黏膜血管主动扩张以及黏膜微循环障碍参与PHC的发病过程,实验观察门静脉高压时胃肠道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增加,一氧化氮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一氧化氮还有抑制胃肠平滑肌作用,引起阻性充血,肠道运动功能紊乱,都参与PHC的发生,另外,胰高糖素对引起门静脉高压肠高动力循环也起重要作用,胰高糖素可使肠道血管扩张,并使肠道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的缩血管作用的反应性下降,以上最终导致内脏淤血,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胃肠黏膜下广泛水肿,血管扭曲扩张,肝功能障碍和肝内外门-体分流。
2.肠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扩张和黏膜固有层水肿增厚为PHC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光镜下可见结肠黏膜水肿,淤血,大量毛细血管扩张,并偶见动-静脉短路,可伴有黏膜组织轻微炎症,少数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轻度增生,黏膜固有层可见轻度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形成糜烂而致出血;部分病例黏膜下层或肌间神经丛可见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和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症状

静脉栓塞
肠出血
肝纤维化
门脉高压
静脉曲张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结、直肠黑变病

治疗科室

内科
消化内科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1-2个月

治愈率

10%

常用药物

蹄鞘胶囊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医学检查

肠镜
腹部静脉检查

建议食物

鸡血
芝麻
栗子(鲜)

饮食禁忌

螺丝菜
干腌菜
鸡蛋黄
田螺

建议饮食

罗汉果金银菜柿饼汤
双菇番茄黄瓜紫菜汤
紫菜芙蓉汤
菠菜双蛋羹
青菜饭
什菜面
素炒菠菜
香菇油菜面筋粥

建议药物

蹄鞘胶囊

药物详细信息

山西云中蹄鞘胶囊(蹄鞘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