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肛门和直肠畸形

儿科 小儿外科 疾病百科

名称

新生儿肛门和直肠畸形

描述

肛门和直肠畸形(malformationofanusandrectumofnewborn)在新生儿期发病率为0.75‰,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孩稍多见,有一定的家族关系,常以低位肠梗阻而就诊,严重影响患儿生命。

预防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应作好遗传学咨询工作,作好孕期的各项保健工作,预防措施参照出生缺陷性疾病,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症是正常胚胎发育期发生障碍的结果,胚胎发育障碍发生的时间越早,肛门直肠畸形的位置越高,引起发育障碍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如受到一些不利因素(药物,机械,供血障碍等)均可发生畸形,与遗传因素也有关,有家族史者占1%。
在胚胎第3周末,后肠末端膨大,与前面的尿囊相交通,形成泄殖腔,泄殖腔的尾端被外胚层的一层上皮细胞膜所封闭,称为泄殖腔膜,与体外相隔,第4周位于泄殖腔与后肠间的中胚层皱襞形成并向尾侧生长,同时间充斥于泄殖腔两侧壁的内方增生形成皱襞向腔内生长,这些构成尿直肠隔,将泄殖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形成泌尿生殖系统,后者发育为直肠,中间的空隙逐渐缩小,称泄殖腔管,于第7周末出现原始会阴,使泄殖膜的前部发育为尿生殖膜,后部发育为肛膜,在原肛处,隆起左右肛门结节,向腹部方向生长,围绕后肠末端,结节中央出现凹陷,以后演化成肛门,胚胎第8周肛管与后肠相通,肛门直肠畸形大都在胚胎第7~8周时,尾部发育异常或受阻而形成,如肛膜及原肛未贯通,形成肛门闭锁,泄殖腔与原始会阴发育不全,形成各式泌尿生殖系与直肠间的瘘管,尾部发育缺陷除合并瘘管外,也可并发尿道狭窄,骶椎和骶神经缺损等。
(二)发病机制
可分为4种类型(Ladd和Gross分类法):
1.肛门狭窄:直肠与肛门均完整,但有不同程度的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交界处狭窄。
2.肛门膜式闭锁:肛门皮肤与直肠间未贯通,有膜状隔,为低位肛门闭锁。
3.肛门直肠发育不全:肛门处仅有一凹陷,直肠与肛门凹陷间有相当距离,为高位肛门闭锁。
4.直肠闭锁:肛门外形正常,有肛管,但肛管与直肠间有不同距离之间隔,较少见。
闭锁可以是单纯闭锁,也可合并各种瘘管,瘘管的发生率约为50%,尤以女孩多见,男孩可有直肠膀胱瘘,直肠尿道瘘及直肠会阴瘘3种,女孩可有直肠阴道瘘,直肠前庭瘘及直肠会阴瘘3种。
常合并其他畸形,发生率占30%~50%,且常为多发畸形,最常见者为泌尿生殖系畸形和消化道其他部位畸形。
国际分类法是根据骨盆倒立位侧位摄片,取耻骨联合至骶尾关节线,标记为P-C线(耻骨尾骨线),代表肛提肌平面,观察直肠盲端与P-C线的关系,直肠盲端越过P-C线者,为肛提肌下型(低位型),在P-C线以上者,为肛提肌上型(高位型);位于P-C线平面者,为肛提肌型(中间位型)。

症状

肠穿孔
肠狭窄
尿道瘘
肠闭锁
脱水
直肠狭窄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75%(在某些特定人群特定年龄段中该病的发病率0.075%(合并其他畸形的发生率占30%~50%))

易感人群

新生儿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肠梗阻

治疗科室

儿科
小儿外科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

2–3周(手术治疗周期2-3周,总治疗时间1-2年)

治愈率

98%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40000元)

医学检查

血液电解质检查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尿液分析
膀胱造影
腹部平片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药物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