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描述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Keratitis,AK)是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一种新的感染性角膜病,首先发现于1973年,近年来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研究。
预防
针对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应加强对隐形眼镜配戴者镜片护理知识的教育,应严格避免睡眠时配戴隐形眼镜,严格避免用自来水或自备液体清洗镜片。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为单细胞结构的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淡水,咸水,泥土,空气中的灰尘,污物,腐败植物及人畜粪便中,在浴盆,空气过滤器,水冷却塔,角膜接触镜,镜盒护理液中也曾分离出阿米巴,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不仅可以在自然界自生生活,而且可在温血宿主体内发育增殖,故又称为两栖型生物,属兼性寄生虫。
1.棘阿米巴属
多见于受粪便污染的土壤或水源中,有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滋养体是棘阿米巴的活动与感染形式,为长椭圆形,直径为15~45µm,在适宜环境下表面伸出许多棘状突起,称为棘状伪足,棘阿米巴通常依靠细菌等微生物为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繁殖周期平均约为10h(6~24h),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滋养体变小,分泌生成厚的双层囊壁,形成包囊。
包囊呈类圆形,直径为10~25µm,内壁光滑为多边形,外壁常呈皱缩状,内外壁相接处形成棘孔,是包囊代谢的通道,包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对一般抗菌药物,氯化物,化学消毒剂等均不敏感,在自然环境下甚至 可以生存数年,包囊可以在空气中飘浮,从无症状个体的鼻咽部曾经分离出过包囊,当环境条件适宜,尤其养料充足时,3天内包囊即脱囊转变成滋养体。
棘阿米巴原虫以往被认为非致病性的原虫,直至1958年人们发现棘阿米巴可以导致动物的致命性感染,现已证实棘阿米巴可以引起人类少见的肉芽肿性脑膜脑炎和角膜炎。
目前已经发现的棘阿米巴有25个种,其中至少有8个种(A.castellanii,A.culbertsoni,A.hatchetti,A.lugdunensis,A.polyphaga,A.quina,A.rhysodes,A.griffini)可导致人类的角膜炎。
2.耐格里属
福氏耐格里原虫多滋生于淡水中,也可引起人类角膜感染,活动的滋养体为长阿米巴形,7µm×20µm大小,一端有较大的伪足,在不适宜的环境中滋养体可变为有两根,甚至两根以上鞭毛的鞭毛型,也可变成包囊,鞭毛型不分裂,也不形成包囊,福氏耐格里原虫的包囊较小,直径为9µm,囊壁光滑有孔,在适宜的条件下,鞭毛型和包囊均可转变为滋养体。
3.棘阿米巴的分类研究
(1)形态学分类:1977年,Pussard和Pons主要根据包囊形态将其分为18个种,3个类群,致病的棘阿米巴主要属于类群Ⅱ,类群Ⅲ中的A.culbertsoni也有致病性。
类群Ⅰ的主要特点是:大包囊和滋养体,包囊平均直径≥18µm,包囊内外壁距离很宽,外囊光滑或轻微皱褶,内囊呈星形,内外囊壁在内壁突起处相接,棘孔盖在内囊处。
类群Ⅱ的主要特点是:包囊平均直径<18µm,内外囊壁距离或大或小,外囊常为波浪状或乳头状,内囊可为星形,多边形及三角形,有时也可为圆形或椭圆形,没有明显的突起形成,棘孔盖位于内外囊交界处,为外囊内折形成的凹陷。
类群Ⅲ的主要特征是:包囊平均直径<18µm,外囊壁薄,有或无皱褶,内囊圆形,有3~5个稍突起的臂,单凭形态特点很难区分类群Ⅲ中的5个种。
由于棘阿米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又分致病种及非致病种,所以很有必要在属及属以下水平鉴定棘阿米巴,但棘阿米巴形态分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一些外界条件可影响包囊形态;处于不同时期的包囊形态不同;同一类群内各种的形态相近,尤其是类群Ⅱ,Ⅲ,因此,很多研究者在寻找更客观更准确的分型方法。
(2)基因分型:目前认为,分析DNA序列差异是最有希望对棘阿米巴在属以下水平进行确切分型的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是18SrDNA基因测序分型。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2004年对26株棘阿米巴虫株分型结果显示,25株为18SrDNA基因型T4型,只有1株为T3型。
基因型的确定对实验室诊断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实验室已经成功的应用PCR技术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除了形态分型及基因分型外,还有的实验室探索应用同工酶 谱,单克隆抗体等方法对棘阿米巴分型,进而研究各型棘阿米巴与致病性,药物疗效的关系。
(二)发病机制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原虫可不需要寄生在宿主体内,在自然界即可存活,它以细菌,真菌及其他原虫为食物,约有25%的滋养体内携带有细菌,在正常人的咽喉部,肠道也曾分离出棘阿米巴,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原虫造成的人类感染,为偶然接触感染或机会性感染。
阿米巴原虫首先与角膜上皮细胞膜的脂多糖结合,黏附在角膜上皮表面,之后释放活性酶类如神经氨酸酶,使角膜上皮细胞变薄,并且发生坏死,造成上皮屏障的破坏,原虫继而侵入角膜基质,最近研究发现,阿米巴原虫可以通过3种方式损伤角膜上皮细胞:
1.胞吞作用
类似吞噬细胞,直接吞噬部分细胞膜成分。
2.自发性胞泌作用
在没有激活过程存在的条件下,阿米巴原虫自发性释放溶解酶,导致上皮细胞膜损伤。
3.膜激活的胞泌作用
阿米巴原虫与角膜上皮接触后,其细胞膜表面的结合体与上皮细胞膜表面受体或配体相结合,激活酶释放过程,造成上皮细胞的损伤。
症状
眼痛 |
角膜炎 |
脓肿 |
角膜溃疡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8%
易感人群
多为年轻的健康人,多数有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或眼外伤史
传染性
接触传播
并发症
青光眼 |
视盘水肿 |
视神经萎缩 |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 |
视网膜脱离 |
脉络膜炎 |
治疗科室
五官科 |
眼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手术治疗 |
治疗周期
1-3月
治愈率
80%
常用药物
维生素B2片 |
氯霉素滴眼液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医学检查
阿米巴原虫抗体 |
Schfrmer氏试验 |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妥布霉素眼膏 |
依诺沙星滴眼液 |
诺氟沙星滴眼液 |
眼氨肽滴眼液 |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
氧氟沙星滴眼液 |
复方尿维氨滴眼液 |
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 |
维生素B2片 |
妥布霉素滴眼液 |
明目地黄丸 |
氯霉素滴眼液 |
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 |
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 |
杞菊地黄丸 |
熊胆丸 |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
药物详细信息
东北制药维生素B2片(维生素B2片) |
求康氯霉素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 |
典必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
托百士(妥布霉素眼膏) |
典必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
典舒(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
宝庆杞菊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
润舒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 |
立业制药诺氟沙星滴眼液(诺氟沙星滴眼液) |
东康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 |
陕西香菊明目地黄丸(明目地黄丸) |
长春普华熊胆丸(熊胆丸) |
河南济源济世杞菊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
中鑫(复方尿维氨滴眼液) |
托百士(妥布霉素滴眼液) |
江苏普华克胜眼氨肽滴眼液(眼氨肽滴眼液) |
江苏普华克胜依诺沙星滴眼液(依诺沙星滴眼液) |
成都青山利康妥布霉素地塞米(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
天视妥布霉素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 |
科恒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 |
五景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 |
五景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 |
三益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