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阴道内胚窦瘤
描述
阴道内胚窦瘤是主要发生于婴幼儿阴道,内胚窦瘤可发生在卵巢、外阴、阴道和宫颈,阴道内胚窦瘤可能起源于胚胎细胞,肿瘤呈息肉状或质脆的脑髓样或葡萄状肿物。早期病例可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可出现无痛性异常阴道流血、尿布有血染或阴道排液。
阴道内胚窦瘤可能起源于胚胎细胞,Norris称它为中肾癌。据推测此瘤可能是在生殖细胞迁移的决定期缺乏胚胎的组织导体,结果导致生殖细胞错位进入阴道上段所致。
阴道检查可发现阴道内息肉状质脆的新生物,无蒂,直径最大可达10厘米,基底部多位于上段阴道后壁,有10%~15%来自宫颈。恶性度高。根据临床阴道出血排液症状,阴道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测定阳性可诊断。对阴道内新生组织,在婴幼儿期出现者,应做活体组织检查确诊。
治疗可通过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本病预后较差,未治疗的病例在症状出现2~4个月后死亡。保守性手术后给予中医中药治疗、化疗,加或不加放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
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随访工作。
病因
发病原因:
阴道内胚窦瘤可能起源于胚胎细胞,Norris称它为中肾癌,据推测此瘤可能是在生殖细胞迁移的决定期缺乏胚胎的组织导体,结果导致生殖细胞错位进入阴道上段所致。
发病机制:
肿瘤呈息肉状或质脆的脑髓样或葡萄状肿物。镜下阴道内胚窦瘤的镜下组织学结构与卵巢的内胚窦瘤同,形态具多样性,细胞呈卵圆形或多面体形伴有核大,突起,有丝分裂像呈立方形或扁平形,基本特征有:
(1)典型的Schiler Dusal(S-D)小体:即类似于“肾小球血管襻”样的结构或啮齿类动物的内胚窦结构。
(2)网状结构。
(3)透明球。
(4)抗淀粉酶PAS阳性及具嗜酸性基底膜样结构。
免疫组化可测定AFP,即此瘤能分泌甲胎蛋白(AFP)。
症状
息肉 |
阴道出血 |
阴道流血过多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1%
易感人群
女性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肺转移瘤 |
治疗科室
妇产科 |
妇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
30天
治愈率
1%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20000元)
医学检查
经阴道超声 |
阴道病原体检查 |
腹部CT |
CT检查 |
阴道镜检查 |
阴道妇科常规检查 |
阴道分泌物检查 |
膀胱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