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内科 疾病百科 神经内科

名称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描述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HSP)由Seeligmuller(1874)首先报道,是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肌无力和剪刀步态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缓慢进展痉挛性截瘫为主,症状多样,多数学者将其归于遗传性共济失调范畴,约占后者发病总数的1/4,其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少见。

预防

神经系统遗传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病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染色体2p,8q,14q和15q有关,SPG4致病基因位于2p2l-24,是CAG重复动态突变,蛋白产物spastin蛋白与转染细胞微管相连引起长轴微管细胞骨架调控受损,最为常见,且与痴呆有关,2p常见变异临床表现差异显著。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8p,15q和16q有关,15q最常见,SPG5,SPG7和Sj 鰃ren-Larsson综合征分别定位于8p12-13,16q24.3和17p11.2;SPG5和Sj 鰃ren-Larsson综合征的基因产物分别为paraplegin和FAIDH,SPG5基因突变形式有缺失和插入,paraplegin蛋白是线粒体内膜的金属蛋白酶,与16q变异有关,已证实患者存在氧化磷酸化缺陷。
X连锁隐性遗传少见,SPG1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基因产物为细胞黏附分子L1(CAM-L1),已发现致病性突变包括点突变(Ile179Ser,Gly370Arg)和3,26,28号外显子小缺失;SPG2致病基因Xq21-22,基因产物为含脂质蛋白(PLP),已发现5种致病性点突变(His139Tyr,Trp144Term,Ser169Phe,Ile186Thr,Phe236Ser)。
发病机制
目前仅有少量病理研究,主要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纯型,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最长的上行和下行的神经传导束轴突变性,包括支配下肢的皮质脊髓束,薄束,少量楔束,脊髓小脑束,胸髓较重,变性轴突的神经细胞仍然保留,脊髓前角细胞可有少量缺失,后根神经节及后根,周围神经正常,无脱髓鞘性改变,基底核,小脑,脑干,视神经也常受累。
paraplegin基因突变所致SPG7患者肌活检可发现蓬毛样红纤维(RRF)。

症状

不自主运动
耳聋
共济失调
视力障碍
痴呆
外伤性低位截瘫
肌张力减低
腱反射亢进
尿失禁

医保范围

患病率

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褥疮

治疗科室

内科
神经内科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

2-5年

治愈率

20-30%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医学检查

脊柱MRI检查
颅脑MRI检查
颅脑CT检查
颈椎CT检查

建议食物

蜂蜜
鸡肉
芝麻
黑豆

饮食禁忌

蜂蜜
啤酒
红葡萄酒
白酒

建议饮食

山药牛蒡汁
山药葡萄粥
山药大枣粥
山药芡实粥
山药炒鱼片
山药薏米粥
山药烧甲鱼
清蒸山药段

建议药物

药物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