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白喉
描述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棒状杆菌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外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其临床特征为咽、喉,鼻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由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预防
应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者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部培养阴性,如无培养条件,在充分治疗的情况下,可在病期2周时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做鼻咽部培养并观察7天,对未接受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精制白喉类毒素和抗毒素同时注射,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应认真进行晨间检查,积极治疗带菌者,青霉素用普通剂量治疗5~7天,集体儿童和成人机构内的接触者应留察7天,并作鼻咽拭子培养和白喉杆菌毒素试验,成年人密切接触者也应作这些检查:
①培养和毒素试验均阳性者作为白喉病例处理,应隔离观察,并用青霉素治疗,一旦出现症状即用抗毒素。
②培养阳性,毒素试验均阳性者作为白喉病例处理。
③培养和毒素试验均阴性者可解除留察。
④培养阴性,毒素试验阳性者,应即给予预防接种。
2.提高机体免疫力 自动免疫:可用白,百,破混合菌苗或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注射,被动免疫:白喉易感者因体弱或患病不能接受白喉类毒素注射而又接触了白喉患者,可给抗毒素,成人1000~20000U肌内注射,小儿1000U,有效期仅2~3周,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决定于血中抗毒素水平,血清中含有10U/L即有保护作用,可采用白喉杆菌毒素(锡克)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中抗毒素水平,了解人群抗毒素水平,有助于预测白喉流行之可能及程度,亦可测知预防注射的效果,人群免疫水平的高低与发病率呈负相关,我国一些地区抗毒素水平已达85%~95%,这些地区近期不会有白喉流行。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简称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长约2~3μm,宽0.5~1μm,在涂片上,常呈V,X,Y字排列,一端或两端膨大,菌体内有浓染颗粒,称异染颗粒,用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Albert染色时,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Ponder染色时,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白喉杆菌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使碲盐还原,菌落变黑,按其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白喉杆菌可分轻型,中间型及重型,以往认为轻型多产生咽白喉,中间型和重型多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则认为3型菌可产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轻重与分型无明确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轻型菌增多的报道,采用噬菌体裂解法,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法以及毒力试验等对分离到的白喉杆菌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本病进一步的了解,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局部黏膜或皮肤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多肽,有较强的毒性,人的致死量为130ng/kg体重,主要侵犯神经,心肌和肾上腺,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Tox)的β噬菌体,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并使人致病,若将无毒株与噬菌体处理后可变为有毒株,将有毒株置于含抗白喉杆菌噬菌体血清培养基中反复转种,可失去产毒能力变为无毒株,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临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检测,近年来有些临床报道,从白喉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的白喉杆菌无毒力,无毒力菌株如何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稳定,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到75℃,均可减少或完全丧失其毒性,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1个月,可使其毒性丧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为类毒素,可作为预防注射及制备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冷冻,干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数天,造成间接传播,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杀灭该菌,加热58℃ 10min即可死亡。
(二)发病机制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后,仅在表层上皮细胞内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当局部黏膜有损伤时,如患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白喉杆菌的侵袭力增强,在白喉杆菌的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不但可引起局部病变,还可引起全身性中毒性病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此毒素有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B亚单位无直接的毒性,但它有一个受体结合区和一个转位区,B亚单位可以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膜受体pro-hHB-EGF)结合,结合后通过转位区的介导,可输送A亚单位进入宿主胞质内。
A亚单位有毒性,可使细胞内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灭活,EF-2是肽链合成转位反应所必需的酶,因其失活后使核糖体“受位”上正在合成的肽链不能转位至核糖体“给位”,使氨基酰-t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肽链延伸反应停止,靶细胞因不能合成蛋白质而死亡,因而白喉毒素对哺乳动物的细胞有直接致死作用,细菌造成局部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血管扩张,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及白细胞浸润,外毒素对细胞的强烈毒性作用更加重了局部的炎症,坏死,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坏死细胞及白细胞,细菌等凝结在一起覆盖在破坏的黏膜表面形成本病的特殊病变,即假膜,假膜一般为灰白色,有混合感染时可呈黄色或污秽色,伴有出血时可呈黑色,开始薄,继之变厚,边缘较整齐,不易脱落,用力剥脱时可见出血点,假膜形成处及周围组织呈轻度充血肿胀,喉,气管和支气管被覆柱状上皮的部位形成的假膜与黏膜粘连不紧,易于脱落造成窒息,外毒素由局部吸收,引起全身毒血症症状,毒素吸收量可因假膜部位及范围不同而异,咽部毒素吸收量最大,扁桃体次之,喉和气管较少,假膜愈广泛,毒素吸收量也愈大,病情也愈重,毒素吸附于细胞表面时,尚可为抗毒素所中和,若已进人细胞内,则不能被抗毒素中和,故临床上强调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外毒素与各组织细胞结合后可引起全身性病理变化,其中以心肌,末梢神经较著,心脏早期常扩大,心肌常有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以后可有多发性灶性玻璃样变,心肌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传导束也可被累及,最后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偶见心内血栓形成,神经病变多见于周围神经,髓鞘常呈脂肪变性,神经轴亦断裂,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均可受累,但主要为运动神经,第九和第十脑神经最易受累,受损神经很少坏死,因此白喉性麻痹几乎均可恢复,肾脏可呈混浊肿胀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上腺可有充血:退行性变或出血,肝细胞可脂肪变性,肝小叶可有中央坏死。
症状
扁桃体充血 |
扁桃体上有灰色膜 |
烦躁不安 |
鼻塞 |
发绀 |
恶心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01%–0.0002%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性
飞沫传播
并发症
心肌炎 |
治疗科室
传染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对症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
3个月
治愈率
70-80%
常用药物
依托红霉素片 |
红霉素肠溶胶囊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医学检查
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锡克试验 |
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
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 |
心电图 |
建议食物
鸭翅 |
芝麻 |
松子仁 |
葵花子仁 |
饮食禁忌
鸭血(白鸭) |
赤小豆 |
白扁豆 |
田螺 |
建议饮食
丝瓜汤 |
玉米须粥 |
木瓜胡萝卜玉米粥 |
萝卜粥 |
白菜包子 |
小白菜馅包子 |
菠菜豆腐汤 |
菠菜双蛋羹 |
建议药物
吉他霉素片 |
琥乙红霉素片 |
依托红霉素颗粒 |
巴特日七味丸 |
八味锡类散 |
依托红霉素片 |
清咽片 |
嘎日迪五味丸 |
红霉素肠溶胶囊 |
依托红霉素混悬液 |
红霉素肠溶片 |
药物详细信息
广东华南依托红霉素片(依托红霉素片) |
新红康(红霉素肠溶胶囊) |
蒙王巴特日七味丸(巴特日七味丸) |
阜新蒙药嘎日迪五味丸(嘎日迪五味丸) |
康臣依托红霉素混悬液(依托红霉素混悬液) |
同仁堂八味锡类散(八味锡类散) |
健民叶开泰国药依托红霉素颗(依托红霉素颗粒) |
上海迪冉依托红霉素颗粒(依托红霉素颗粒) |
葵花药业依托红霉素颗粒(依托红霉素颗粒) |
四川迪菲特药业清咽片(清咽片) |
天津同仁堂清咽片(清咽片) |
德众清咽片(清咽片) |
康美药业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 |
山西津华晖星吉他霉素片(吉他霉素片) |
天方吉他霉素片(吉他霉素片) |
四川国瑞琥乙红霉素片(琥乙红霉素片) |
西安利君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 |
山西澳迩依托红霉素颗粒(依托红霉素颗粒) |
特一依托红霉素片(依托红霉素片) |
江苏平光依托红霉素片(依托红霉素片) |
宜昌人福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 |
欧意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 |
北京曙光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