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儿胆道蛔虫症
描述
胆道蛔虫症(biliaryascariasis)由于蛔虫进入胆道引起胆道及胆道开口奥狄(Oddi)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剧疼,多发生在学龄儿童,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预防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2岁以上小儿应定期服用驱虫药;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病因
机体肠功能紊乱导致此症状发生,如发热腹泻,肠腔内环境发生改变,促使蛔虫活动增强。
驱虫药不足,激惹蛔虫活动增强。药物或饮食改变了肠腔内酸碱度,蛔虫厌酸喜碱,低酸可促使蛔虫逆行向上,小儿肠道内常有蛔虫寄生,但一般不出现症状。
当饥饿,高热,胃肠道术后或服用驱虫药剂量不当后,改变了机体的正常环境,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在环境改变,加上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蛔虫就可以窜到十二指肠,当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弛,功能不全,胆道扩张,嗜碱性的蛔虫容易钻入胆道,蛔虫进入胆道后的机械性刺激使胆道口括约肌痉挛,也带来了胆道感染。
发病机制
当空肠,回肠内蛔虫受到刺激,可逆行向上至胃和十二指肠;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Oddi括约肌放松时,蛔虫即进入胆总管,肝管,甚至进入肝内,蛔虫进入胆道后因虫体的活动引起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上腹疼痛,并可因虫体带入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发生胆道感染,引起肝脓肿,可严重地威胁患儿生命,一般小儿胆道蛔虫症多为一条蛔虫的前半部进入胆道,但也曾见过数十条蛔虫进入一个4岁小儿胆总管内的报道。蛔虫进入胆道后,可自动或被动排出,胆道内蛔虫退出有3种形式:
①部分虫体在胆管内,尾部仍在十二指肠,因头部受到胆管痉挛的压迫,尾部强烈卷曲使虫体退出胆道,这种形式最多见。
②虫体全部进入胆管,以后虫头调转,渐渐钻出。
③虫体死亡或麻痹后,部分腐烂,随胆汁排出,然而数量较多的蛔虫进入胆道或肝内,则不易退出。
症状
面色苍白 |
食欲不振 |
小儿哭闹不安 |
腹肌紧张 |
肝内管梗阻 |
胆红素钙结石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发病率约为0.01%–0.05%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性
消化道传播
并发症
休克 |
治疗科室
儿科 |
小儿外科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手术治疗 |
治疗周期
3个月
治愈率
80-85%
常用药物
阿苯达唑片 |
烂积丸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医学检查
淘虫检查法 |
胆道造影 |
血常规 |
肠镜 |
便常规 |
静脉胆道造影 |
十二指肠钡餐造影 |
十二指肠引流显微镜检查 |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
建议食物
鸡蛋 |
鸭肉 |
鸡肉 |
腰果 |
饮食禁忌
油豆腐 |
螃蟹 |
蛤蜊 |
油条 |
建议饮食
香菇扒白菜 |
红油菜花 |
梅子肉 |
猕猴桃香蕉奶酪汁 |
炖奶汤鲫鱼萝卜丝 |
蜜奶芝麻羹 |
酸奶银耳水果羹 |
牛奶窝蛋莲子汤 |
建议药物
烂积丸 |
盐酸左旋咪唑宝塔糖 |
阿苯达唑片 |
盐酸左旋咪唑片 |
盐酸奈福泮片 |
乌梅丸 |
药物详细信息
万灵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湖北广济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北京同仁堂烂积丸(烂积丸) |
四川天德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华意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仙翁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重庆科瑞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福清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诺得胜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华南牌盐酸左旋咪唑片(盐酸左旋咪唑片) |
南京白敬宇盐酸左旋咪唑片(盐酸左旋咪唑片) |
鞍山九天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南国盐酸左旋咪唑片(盐酸左旋咪唑片) |
山东仁和堂盐酸左旋咪唑片(盐酸左旋咪唑片) |
山西云鹏盐酸左旋咪唑片(盐酸左旋咪唑片) |
史克肠虫清(阿苯达唑片) |
湖北美宝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昆明中药乌梅丸(乌梅丸) |
贵州同济堂盐酸左旋咪唑宝塔(盐酸左旋咪唑宝塔糖) |
德元盐酸左旋咪唑宝塔糖(盐酸左旋咪唑宝塔糖) |
湖北仁悦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白云山制药总厂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片) |
东药盐酸奈福泮片(盐酸奈福泮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