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性贪食

儿科 儿科综合 疾病百科

名称

小儿神经性贪食

描述

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导致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的综合征。
神经性畏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属于行为怪异的进食性疾病,虽然两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但引发疾病的根源和本质相同,均起自于对肥胖的恐惧心态,因此有人把这两种疾病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这两种疾病均多发于年轻女性。
早在1959年,美国Stunkard就报道在肥胖和正常体重的人群中,存在暴食、继之呕吐,导泻等现象,并称之为“狂吃综合征”,后改为“贪食症”,1979年,英国Russell首次提出“bulimianervosa”这一术语,并逐渐被公众所接受,目前,该症已有独立的分类诊断标准,但与anorexianervosa间的关系仍然存在分歧。

预防

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调查发现,贪食症患者多来自饮食丰盛的家庭,常有家族,个人儿童期,青少年期肥胖史。
1.情绪预防
本病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表明这一时期性格的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间的矛盾,家中亲友重病或死亡者,或在学校学习成绩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发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是至关重要的。
2.劳逸结合
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体质锻炼,体力劳动相结合,适当安排娱乐活动与休息,可以防止因过分劳累引起下丘脑功能的紊乱。
3.进行正确人体美的教育
少数病例对进食与肥胖体重具有顽固的偏见与病态心理,以致出现强烈的恐惧变胖而节制饮食,保持所谓体形的“美”,因此对正确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认为本症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 :虽然已有研究报道该障碍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22%,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9%;其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但该障碍与遗传的关系尚不明确,另有研究报道该障碍患者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5-HIAA水平低于对照,提示可能由于中枢5-HT不足而导致该障碍。
2.社会心理因素: 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一些特殊职业的要求,妇女追求完美以适应职业竞争的需要,患者个性中的问题,如:缺乏自信,控制力差等均对该障碍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

症状

食欲异常
贪食
贪食行为

医保范围

患病率

1.9%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闭经

治疗科室

儿科
儿科综合

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

60天

治愈率

93%

常用药物

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医学检查

尿常规
血液酸碱度(pH)
心电图
血常规
血液电解质检查
便常规

建议食物

腰果
南瓜子仁
花生
核桃

饮食禁忌

白砂糖
花生(炒)
大豆
白扁豆

建议饮食

蘑菇木耳饺
奶香蘑菇牛肉面
蘑菇木耳西兰花腐竹汤
鲜百合冬菇西兰花汤
豆薯小米粥
小米素羹
番茄菠菜汁
菠菜汤

建议药物

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药物详细信息

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力诺科峰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