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儿糖尿病肾病
描述
DN是指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DM)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不仅表现血糖升高,而且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由于眼,心、肾和神经系统症状多属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因此在儿科阶段较少见到。
预防
早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预防糖尿病肾病。
积极防治儿童糖尿病是预防本症的根本措施。
1、预测指标
1型糖尿病的预防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测ICA的方法用JDF单位标定于1989年瑞典人报道405例新诊1型糖尿病病人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21正常人测血中ICA,病人的阳性率为96%(389/405),对照为2.8%(9/321)。随访2年,对照组9人中2人发生糖尿病,其余7人的ICA均<40JDF单位,以后均转为阴性,Joslin-Sacramento从1983年开始对8000名1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级亲属测ICA和(或)IAA,亲属中16/1723(0.9%)阳性,随访2年两人发生糖尿病,后来对于ICA和(或)IAA阳性的人进行标准化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测注射葡萄糖后1min和3min的胰岛素,若胰岛素值小于正常值的5%时,预示将在3年内发生糖尿病,近些年由于GAD的测定又成为预测的指标。
2、预防性治疗
对于发现的高危人群(一级亲属)中ICA和(或)GAD阳性的人在欧洲和美国已开始大规模的用烟酰胺或胰岛素用于预防性的治疗研究。德国有一项国际试验,用烟酰胺预防<12岁儿童的1型糖尿病的预防研究称DENIS计划在进行,由于动物试验发现胰岛素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美国开展一项称为DPI-Ⅰ试验研究,对发现有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后,将其分为2组分别用口服或注射胰岛素进行预防的研究,结果尚需等待,总之由于对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可能使1型糖尿病的预测和预防的方法将会有更大的进展,期望能取得好的结果。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近年来对于DN的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认为遗传易感性及高血糖(环境因素)是DN发生的启动因素(即病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DN的发生与发展,当然环境因素还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其他因素,只不过高血糖要比它们重要得多。
1.遗传易感性:
近来研究发现DN有家庭聚集现象,在2-DM,有关文献报道则更多,无论是在1-DM或2-DM患者,如果先证病例并发DN,他的兄弟姐妹患DM后DN的发生率要明显增高,即使血糖控制很差,1-DM患者仅有35%最终发展为终末期DN,即使是严格控制血糖接近正常(包括DCCT研究)已经证明可明显改善或预防DN,但亦不能完全防止DN的发生与发展,因此目前已经有线索提示DN具有遗传易感性。
(1)易感模式:
目前推测DN的易感模式有3种。
①主要基因效应(major gene effect):指由于某一种主要基因多态性(或突变)与血糖控制不良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DN。
②平均基因效应(moderate gene effects):指由于几种基因多态性(或突变)共同与血糖控制不良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DN,这几种疾病等位基因独立地发生作用,并且出现相加作用,至于这些等位基因的作用所产生的总体效应,则要看它们在人群的出现频率;如果在人群的出现频率相类似,则它们每个所产生的作用较平均;如果某个基因出现频率较高,这个等位基因则产生主要基因效应,而其他几个等位基因则产生微小基因效应。
③多基因效应(polygenic effects)或微小基因效应(minor gene effects):指由于许多基因多态性(或突变)共同与血糖控制不良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DN,每个等位基因对DN遗传易感性只发挥微小作用。
(2)易感基因:
已经有许多作者在寻找DN的易感基因,而且亦发现了几个可能的候选基因,但尚未得出一致得结论,寻找DN易感基因在1-DM研究的较多,多数研究均证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1 receptor,AT1R)的基因多态性(或突变)频率在DN患者要显著高于无合并DN的患者,认为它可能发挥主要基因效应,至于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或突变)与DN的关系尚未得出一致得结论,在研究主要基因效应及微小基因效应方面,传播不平衡实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较病例对照研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有人利用TDT方法来研究AGT及ACE基因多态性(或突变)与DN的关系,发现它们与DN有关,认为可能发挥微小基因效应,在2-DM,一个大型的Pima印第安人家族研究发现AT1R基因多态性(或突变)频率在DN患者要显著高于无合并DN的患者,认为它可能发挥主要基因效应;但是在其他人群研究没有发现一致的结果,另外,对AGT,ACE,激肽及心房钠尿肽醛糖还原酶等基因多态性(或突变)频率与DN关系的研究亦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2-DM并发DN患者的父母不少已不在人世,因此利用TDT进行家族研究较困难,故亦不能确定这些基因是否是发挥微小基因效应。
2.高血糖:
DN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遗传有关外,高血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均显示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发生DN的危险性,高血糖又是如何导致DN,这一点尚未完全阐明,但是许多研究显示,高血糖可激活肾脏许多局部内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目前的研究发现这些物质与DN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当然DN的发生机制还包括血液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带氧功能障碍,山梨醇旁路亢进等因素,不过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与肾脏局部内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有关。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
研究发现DM大鼠肾组织中(angiotensinⅡ,ATⅡ)水平明显增高,肾组织中AT1R表达亦明显增加,而且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明应用ACE抑制剂能有效预防DN的发生与发展。
(2)肾脏局部生长因子:
研究发现多种肾脏局部生长因子均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它们可刺激肾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外基质沉积增加,其中TGF-β1研究较多,有研究显示DM大鼠肾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增加,重要的是应用ACE抑制剂后又可明显下降,因此,认为其在DN发病中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
(3)内皮素(endothelin,ET):
ET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其中以ET1作用最强,目前已知它可刺激肾系膜细胞增殖,实验研究发现DM大鼠肾组织中ET1及其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而且应用ET1受体拮抗药可防治,DN,另外,体外研究显示TGF-β1可增加肾小管细胞ET1表达。
(4)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NO具有强烈扩张血管作用,它是在NO合成酶(NO synthase,NOS)作用下由L-精氨酸作供体合成的,NOS有2种,结构型NOS及诱导型NOS(inducible NOS,iN-OS),DM大鼠早期肾组织中iNOS表达及NO含量增加,认为可能与早期的肾血流量增加有关,在DM大鼠后期的肾组织,iNOS表达无明显增加,结构型NOS表达及NO含量均明显下降,有人以L-精氨酸治疗DM大鼠可预防DN的发生,而长期应用NOS抑制剂则可加速DM大鼠的肾小球病变,提示NO可防止DN的发生与发展,上述研究提示,NO可保护DM大鼠后期的肾小球病变,同时有许多研究显示肾组织NO与ATⅡ及TGF-β1之间可相互调节。
(二)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损害,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除高血糖,激素失衡,肾脏血流动力学紊乱等诸多因素外,肾脏微血管病变是引起肾小球基膜结构改变,肾小球损害,通透性增加而产生蛋白尿的主因,此外,高危因素包括遗传缺陷,种族影响,是否存在高血压及血糖控制,饮食中蛋白摄取等因素,均与糖尿病肾病发生与进展有关,至于免疫机制在肾小球损害中的作用,尚缺乏有力证据,本症具有以下病理变化:
1.肾小球硬化症:
有结节样硬化和弥漫性硬化两型,前者为典型的Kimmelstiel-Wilson(K-W)损害,约见于半数患者,这种病变出现在肾小球周边部毛细血管襻,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后者更多见,但非糖尿病肾病所特有。
2.血管损害:
表现为动脉硬化,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壁均有玻璃样变性,有别于非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所见。
3.肾小管-间质损害:
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退行性变性,小管萎缩,间质水肿,纤维化以及细胞浸润。
症状
酮症酸中毒 |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尿蛋白 |
糖尿 |
蛋白尿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1%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尿毒症 |
治疗科室
儿科 |
儿科综合 |
治疗方式
内科治疗 |
康复治疗 |
手术治疗 |
治疗周期
1-3个月
治愈率
80%
常用药物
胰岛素注射液 |
中性胰岛素注射液 |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医学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GFR) |
肾功能检查 |
尿白蛋白清除率 |
内生肌酐清除率 |
尿微量转铁蛋白 |
肾病类尿常规 |
糖尿病类尿常规 |
尿肌酐 |
胸部平片 |
眼底检查 |
建议食物
饮食禁忌
建议饮食
建议药物
30R |
珍芪降糖胶囊 |
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
中性胰岛素注射液 |
胰岛素注射液 |
药物详细信息
新百药业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第一生化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川大华西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中性胰岛素注射液(中性胰岛素注射液) |
万邦医药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30R)) |
甘李药业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
万邦医药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同一堂珍芪降糖胶囊(珍芪降糖胶囊) |
宏业药业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宏业药业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天医生物制药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大得利制药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杭州国光药业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海汇制药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海悦药业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海悦药业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长龙药业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辉南辉发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辉南辉发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来福生化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甘李药业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
万邦医药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 |
万邦医药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30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