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儿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
描述
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Chédiak-Higashisyndrome)又称Chédiak-Higashi综合征,Chédiak-Higashi-Steinbrinck综合征、遗传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先天性过氧化物酶颗粒症,先天性白细胞异常白化综合征(congenitalleukocyticabnormalyalbinismsyndrome)等。为一罕见的伴有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异常的白化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后代。
预防
参照先天性疾病的预防方法。预防措施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所用产前诊断技术有:①羊水细胞培养及有关生化检查(羊膜穿刺时间以妊娠16~20周为宜);②孕妇血及羊水甲胎蛋白测定;③超声波显像(妊娠4个月左右即可应用);④X线检查(妊娠5个月后),对诊断胎儿骨骼畸形有利;⑤绒毛细胞的性染色质测定(受孕40~70天时),预测胎儿性别,以帮助对X连锁遗传病的诊断;⑥应用基因连锁分析;⑦胎儿镜检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防止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出生。
病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后代,人类CHS1基因突变引起。
本病征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粒细胞内细胞膜界的广泛异常,粒细胞趋化性异常可能与细胞膜或胞浆内巨大颗粒有关,使之通过微孔发生障碍,对趋化刺激因子的反应差,白细胞异常在电镜超微白细胞化学结构上,白细胞组织内部有巨大溶酶颗粒体,酸性水解酶,磷脂水解酶,过氧化酶等,异常的溶酶颗粒结合在溶酶体膜上,因而被认为是溶酶体疾病,由于多种水解酶因溶酶体膜缺陷而不能被释放到吞噬空泡内,脱颗粒作用亦延迟,结果这种中性粒细胞表现为向化性能力减弱,杀灭细菌能力差,在脊髓内易于破坏而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症状
昏迷 |
代超 |
淋巴结肿大 |
肝脾肿大 |
粒细胞减少 |
瞳孔大小不等 |
视力障碍 |
畏光 |
光反射消失 |
鼻出血 |
医保范围
否
患病率
0.002%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并发症
溶血性贫血 |
治疗科室
儿科 |
儿科综合 |
治疗方式
对症治疗 |
支持性治疗 |
康复治疗 |
治疗周期
1-3个月
治愈率
80%
常用药物
治疗花费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医学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
脑脊液细胞计数 |
尿常规 |
毛发 |
脾脏超声检查 |
脑电图检查 |
骨髓象分析 |
心电图 |
便常规 |
肝脏超声检查 |